秋風肅肅,裹挾著刺骨的寒意,吹過菜市口臨時搭建的刑臺上。
天空陰沉,鉛灰色的云層低低壓著,仿佛隨時會墜落下來一般。
顧承淵的意識,就在這片陰沉與寒冷中,一點點的蘇醒過來。
頭像是被鈍器敲打過一般,疼痛欲裂。
渾身酸軟無力,冰冷的鐵鐐緊緊鎖著他的手腕和腳踝,每一次輕微的挪動,都會帶起一陣嘩啦啦的金屬碰撞聲,伴隨著刺骨的疼痛。
粗糙的囚服摸得他皮膚生疼,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潮濕的泥土腥氣,還夾雜著若有若無的血腥味。
“這是……哪里?”
顧承淵艱難的睜開眼,視線模糊,好一會兒才聚焦。
眼前的一切讓他一時之間有些恍惚。
高高的木制刑臺,臺下黑壓壓的人群,穿著各色古代服飾,好奇的望著臺上。
幾個手持長矛、身著簡陋鎧甲的兵士面無表情的肅立著。
而他自己,正跪在冰冷潮濕的木板上,雙手被反綁在身后,冰冷的鐵鏈從手腕一直延伸到腳踝。
這不是他熟悉的解剖室,不是窗明幾凈的法醫(yī)中心,更不是他剛剛還在處理的那具高度腐敗的無名尸體所在的現(xiàn)場。
“……操!”
一個極度不符合眼下氣氛的現(xiàn)代國罵,低低的從顧承淵的喉嚨里擠了出來。
他猛地閉上眼,試圖驅散這荒誕的夢境。
再次睜開眼,眼前的景象卻依舊沒有絲毫改變,身上的疼痛感讓他意識到這并不是一個夢。
穿越了?
這個念頭如同驚雷般在他腦海中炸開。
他,現(xiàn)代社會頂尖的法醫(yī)顧承淵,竟然穿越了?
還穿成了一個……死囚?
“時辰已到!行刑!”
一個尖利的聲音劃破刺骨的秋風,在顧承淵耳邊響起。
顧承淵猛地抬頭,循聲望去。
刑臺前方,站著一個穿著緋色官袍、面容倨傲的中年官員,手里正展開一卷明黃的絲帛。
他身旁,一個身材魁梧、赤裸著上身、肌肉扎實的劊子手,正拿起旁邊木桶里的烈酒,“噗”的噴在鬼頭刀的刀刃上,露出一抹凜冽的寒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犯顧承淵,勾結亂黨,圖謀不軌,罪證確鑿,法無可恕!著即刻斬首,以儆效尤!欽此!”
官員拖長了調子,抑揚頓挫地念著詔書,聲音里透著一股程式化的冷漠。
顧承淵的心臟狠狠一沉。
顧承淵?
這不就是自己嗎?
勾結亂黨?圖謀不軌?
這都什么跟什么?!
他一個法醫(yī),連警都沒報過幾次,上哪勾結亂黨去?
但此刻,這些疑問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那柄閃著寒光的鬼頭刀,馬上就要落到他的脖子上了!
求生的本能瞬間壓倒了一切混亂的思緒。
顧承淵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大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轉。
他是法醫(yī),觀察和分析是刻入骨髓的本能,即便身處絕境,這本能也在下意識地發(fā)揮作用。
他的目光死死盯住了那名宣詔官員手中的詔書。
明黃色的綢緞,質地看起來不錯,上面的字是用墨寫的,字跡工整,但似乎有些地方墨色濃淡不均。
等等!
顧承淵的瞳孔驟然收縮。
那詔書的末尾,蓋著幾個鮮紅的印章。
其中最顯眼的,無疑是那個碩大的、代表皇權的玉璽印。
然而,在那玉璽印的旁邊,似乎……少了一點東西。
按照他有限的歷史知識,以及從古裝劇里看來的印象,這種重要的詔令,尤其是涉及生死的斬決詔書,似乎應該有一套完整的審批流程和相應的印信。
皇帝下旨后,似乎還需要經(jīng)過某個部門的審核和副署?
門下省?封駁?
一些模糊的詞匯碎片在他腦海中閃過。
他隱約記得,唐宋時期,似乎有“封駁”制度,門下省對不合適的詔書有權駁回。
這詔書上,除了皇帝的玉璽,似乎缺少了關鍵的審核部門的印章!
這或許……是唯一的生機!
“大人!時辰已到!”
劊子手甕聲甕氣地提醒道,一邊掂量著手里的鬼頭刀,一邊不耐煩地看向那宣詔官員。
宣詔官員點了點頭,收起詔書,正準備扔下行刑令牌。
“等等!”
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一個沙啞卻異常清晰的聲音,猛地響徹刑場。
所有人的動作都頓住了。
宣詔官員、劊子手、兵士,甚至臺下原本麻木或交頭接耳的人群,都循聲望向聲音的來源——那個跪在刑臺中央,一直低著頭,仿佛已經(jīng)認命的死囚,顧承淵。
顧承淵緩緩抬起頭,臉色蒼白,嘴唇干裂,但那雙眼睛里卻閃爍著一種與死囚身份格格不入的冷靜和銳利。
他迎著宣詔官員驚愕中帶著慍怒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說道:“大人,敢問此詔,可曾過門下省審核?可有門下省封駁印信?”
聲音不大,卻如同驚雷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千層浪。
宣詔官員臉上的倨傲瞬間僵住,眼神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慌亂,隨即厲聲喝道:“大膽死囚!臨死之際,還敢胡言亂語!來人,給我立刻行刑!”
他急了。
顧承淵心中一動,更加確定了自己的猜測,這份詔書,果然有問題!
“大人!”
顧承淵猛地提高了音量,聲音因激動而更加嘶啞,卻也更加具有穿透力,“大周律例,凡斬決詔令,需經(jīng)中書省擬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詔書之上,需有三省印信齊備,方為有效!下官……不,罪囚方才觀大人所持詔書,只見玉璽,未見門下省‘敕’字印!此詔程序不全,依法……不可執(zhí)行!”
他這話一出,不光是宣詔官員,連周圍的兵士和臺下一些似乎有些見識的百姓,都露出了驚疑不定的神色。
大周朝重律法,程序正義雖然時常被權力踐踏,但至少在明面上,是立國的根基之一。
尤其是秋決這種關乎人命的大事,程序上的瑕疵,往往會引發(fā)巨大的爭議,甚至成為政敵攻訐的把柄。
宣詔官員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他沒想到,一個必死的囚犯,竟然在最后關頭,提出了如此刁鉆而致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