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你的升職報告被朝廷駁回來了,說渭州近年與西夏無戰(zhàn),軍士不能無故升職,
魯達,你的提轄做不成了。種師中一臉遺憾地對魯達說。魯達咧咧嘴,說做不成就拉倒,
俺也不稀罕這破頭銜,轉(zhuǎn)身大搖大擺地走了??稍隰斶_即將出門的時候,種師中又叫住了他。
魯達回身,小種經(jīng)略問,聽說你最近手頭有點緊,去賬房讓管事支點薪水吧,一個單身漢,
還是得學會打理日子。魯達說相公你是從哪里打探來的消息,上個月我才贏了幾百兩銀子,
不差錢。說罷轉(zhuǎn)身走出經(jīng)略府。渭州城的太陽在天上毒辣辣地照耀著,
刺得魯達有些睜不開眼。魯達出門后毫不猶豫地“親切問候”了這該死的天氣。
他心里被這糟糕的天氣烘起了一把火。他決定去茶館喝上一壺龍井茶,消消火。在茶館里,
魯達遇到了九紋龍史進,這終于讓魯達有了點好心情。他很欣賞這個年輕的肌肉棒子,
當然更欣賞那條紋在他身上的青龍。知己相逢,怎能缺酒?魯達說去酒館喝頓痛快。
走的時候,細心的看官會發(fā)現(xiàn),魯達沒有付茶錢(之后和史進、李忠去酒樓,同樣賴了賬)。
在小種經(jīng)略面前,魯達不過是煮熟的鴨子只剩嘴硬。宣和年間,魯達們的日子并不好過。
盡管帝國老大趙佶三令五申,不準拖欠士兵工資,
特別是在西北替帝國對付死敵黨項人的西北軍,但上面的政策始終無法落實,
下級軍士們的工資不僅不及時發(fā)放,還經(jīng)常以各種名義被克扣。
魯達已經(jīng)三個月沒領(lǐng)到工資了,加之他用錢向來大手大腳,鬧經(jīng)濟危機那是相當正常,
所以并非想賴茶樓酒樓那點小錢,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潘家酒樓,喝得正高興的時候,
金氏父女搞了個小插曲,從而改變了魯達的人生。“鎮(zhèn)關(guān)西”的稱號,
竟然賜給了一個賣肉的商賈,魯達想不通。在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的北宋,
一個肉店老板的地位絕對要高于普通軍士。當時的帝國,各大城市均有肉鋪,規(guī)模都不小,
肉店老板通常不親自操刀,而是雇傭三五個到十來個伙計(鄭屠就雇了十來個伙計)。
他們各有分工,有的負責闊切,有的負責片批,有的負責細抹,有的負責頓刀,不僅賣生肉,
也售熟肉。每個肉鋪每天能賣十余邊豬(五六頭),到冬至、春節(jié)等節(jié)日,
則有幾十邊的銷量,一年下來,鄭屠們腰包里的銀子那是少不了。
一個殺豬匠的腰包都這樣鼓,遂映襯出魯達荷包里那五兩銀子的可憐。魯達怒,
并不僅僅是因為酒上頭。他要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讓你丫有錢,讓你丫包二奶,讓你丫放高利貸。
鄭屠死得比較冤枉,整個刑事案的過程證明了他只是本分的生意人,
一沒有像蔣門神那樣雇傭一幫打手黑白兩道通吃(肉鋪里可都是正規(guī)本分的伙計),
二也沒有在道上混過,基本沒什么功夫,所以三拳就被魯達送了小命。
至于和金氏父女的經(jīng)濟瓜葛、感情糾紛,
看官們就無法分辨出金氏父女的唱詞里幾分真實、幾分水分了——被拋棄的怨婦,
對負心人自然是滿腹哀怨,試想,如果賣唱女換成是閻婆惜,黑宋江肯定也成了鎮(zhèn)關(guān)西。
三拳下去,魯達的氣消了,他的軍旅生涯也到了盡頭。魯達拳打鄭屠的故事史上有原版。
后周太祖郭威當年在潞州還是一個小兵的時候,在街市喝醉了,也恃勇殺了一屠戶,
當時震驚潞州城。但當時天下大亂,誰狠誰才是真英雄,
當時的潞州主管李繼韜很是欣賞郭大俠的身手,將其召至帳下,
郭大俠從此開始了他輝煌的人生??上?,魯達生在了一個太平盛世,種師中再有權(quán)威,
也不敢讓一個殺人犯在自己的帳下效命,最后,
魯達只能用一條齊眉棒挑著破包裹開始他漂泊天涯的逃亡生活。俗話說地球是圓的,
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在雁門魯達又遇到金氏父女。金小姐逃離渭州后,很快再就業(yè),還是做二奶,
對比第一次失敗的二奶生涯,金小姐這次釣到了金龜婿。
那個山西土財主趙員外總體能用年老人傻多金來形容,對金小姐基本上言聽計從,
這下魯達暫時找到了容身之地。在趙老財莊上閑住的日子,
魯達無事常去找金老兒喝喝小酒聊聊天。再見金小姐,二人便有些異樣的感覺。
英雄和美人都是一伙的,當日在渭州城,一個是驚弓之鳥,一個是義憤填膺,
都沒來得及品味這些感覺?,F(xiàn)在不同了,飽暖思**,
金小姐偶爾有些救命之恩無以回報以身相許的想法很正常,
而魯達眼里的金小姐也不再是渭州酒館里略有二分姿色的可憐小女人,
現(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美得讓魯達有些不自在了。金老兒在江湖混跡多年,
自然能覺察出二人中間的蹊蹺,深知再讓二人處下去,趙大員外的頭上恐怕要再多頂綠帽,
趙大員外戴綠帽不打緊,關(guān)鍵是自己的財神爺恐怕得飛,雖然魯達對自己父女有恩,
金小姐對魯達有情,但這些都當不得飯吃。金老兒一狠心,跑到趙家莊報了個假消息,
說魯達身份泄露,很快捕快要來抓人。魯達來不及感嘆幸福時光總是流逝得太快,
就收拾行裝準備再次上路。年老人傻多金的趙員外卻給魯達指了另一條出路——五臺山,
并送上一份大禮——度牒一張(《水滸》中稱為五花度牒,事實上在北宋時期只稱之為度牒,
五花度牒為南宋時的名稱)。在北宋,和尚可不是說當就當?shù)?,得由政府發(fā)放執(zhí)業(yè)許可證,
這就是度牒。出家當和尚在北宋大部分時期是一份相當有身份和前途的職業(yè),
一來不用再承擔勞役和兵役;二來受法律優(yōu)待,宋律“僧尼道士女尼,文武官七品以下者,
有罪許減贖”,犯了事,一入寺門,官府就大事化小,
通常不予追究;三來寺院擁有眾多田產(chǎn),是變相的地主,當了和尚基本衣食無憂。
除了不能享受正常人的性生活,寺院就是另一個天堂。政府也不傻,
既然當和尚有這么多好處,那也不能白發(fā)執(zhí)業(yè)許可證,用錢來買吧。度牒公開明碼標價,
在神宗時期,一張度牒,政府的明碼標價是一百三十貫,但因為各地的經(jīng)濟情況不一,
各地的價格又各有不一,在四川能賣到三百貫,在廣西則能賣到六百五十貫。
六百五十貫是什么概念?在當時大約能買到六百五十石大米(宋代1市斤是640克,
1石合92.5宋斤,六百五十石大米約為今天的76960斤大米)。也就是說,
當時的一張和尚執(zhí)業(yè)證書(度牒),價值三萬元到十五萬元人民幣不等。
趙員外送的這份禮確實不輕,魯達又怎么能拒絕呢?五臺山從此多了一名花和尚,
魯達也有了一個新名字——魯智深。五臺山的日子無風無雨,當然也沒有酒,更沒有女人。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魯智深忍受不了那份孤寂。五臺山山空,但他的心卻不空。
他的腦子也不空,有時會想想在西北的崢嶸歲月和那些兄弟們,
有時會想想貌美情深的金小姐。于是他的肚子也不空,常常用來裝酒,有時也裝點狗肉。
于是,魯智深成了最惹是生非的花和尚。最后,主持智真長老失望了,
對魯智深說這是清修之地,容不下你了,你走吧!魯智深迷茫地對智真長老說,
天下之大無我容身之地,我能去哪里呢?智真遞給他一封信,說這是你的調(diào)動文件。
魯達接過信封,他識字不多,但信封上有四個字他還認得——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作為中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大相國寺的歷史相當悠久。早在戰(zhàn)國時期,
這片地就是當時魏國都城大梁城的黃金地段,
曾經(jīng)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無忌的私人府邸。西漢時,據(jù)說梁孝王劉武曾在此筑臺奠天,
祈禱自己的親哥哥劉啟早點歸天,自己也穿兩天龍袍玩玩。
北齊時這里正式成為了佛家的地盤,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建起了寺院,
初名為建國寺。后來建國寺在戰(zhàn)爭中毀于戰(zhàn)火,在唐初成為歙州司馬鄭景的住宅,
后來一名叫慧云的和尚用募集的錢買下了這個宅園,再建建國寺,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因以相王即位,故賜建國寺“大相國寺”,
建國寺由此改為大相國寺。在唐朝,大相國寺便聲名在外,
吳道子、石抱玉、李邕、韓干等書畫名家都在大相國寺留下過墨寶。在當時,
這里也是著名的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日本僧人空海來中國留學,曾長期居住相國寺。
在這里空海專門學習佛法和文字,并突發(fā)奇思,
參照中國漢字的草體偏旁為日本人創(chuàng)造了名叫平假名的日文字母,
對日本文字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隨著趙氏兄弟在開封建立北宋帝國,
大相國寺也迎來了它輝煌的頂點,多次重修擴建,到宋徽宗趙佶時已占地五百余畝,
絕對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寺。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是趙氏王朝的皇家寺院,每逢皇帝生日,
文武百官都要來此舉辦道場,給皇帝慶祝生日。除此之外,
地處繁榮東京中心地段的大相國寺還是當時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除了佛教圣地的身份,
大相國寺還演變成了一個國際貿(mào)易中心。這里每個月都要舉行五次萬姓貿(mào)易集會,
和尚也有商業(yè)頭腦,于是寺中設(shè)置了很多攤位出租,經(jīng)濟收入自然相當可觀。
魯智深從五臺山文殊院調(diào)到東京大相國寺,
就相當于從山西五臺縣臺懷鎮(zhèn)鎮(zhèn)政府一下調(diào)到北京崇文區(qū)區(qū)政府,魯達因禍得福了。
由于每天要會見眾多來往國際友僧、皇族王公、達官貴人、商賈香客,
智清禪師沒有太多的時間來考慮安置這個五臺山師兄推薦來的和尚,大相國寺經(jīng)費太多,
多養(yǎng)一個魯達實在是小菜一碟。
至于安排智深和尚做啥倒是個難事(智真長老在書信里提及了魯達是個什么貨色),
智清禪師想了想說,智深你去守那片廢園吧!地處繁榮東京的相國寺商業(yè)中心,
怎么可能會有一片廢棄的菜園子呢?是的,廢園,那里確實有一個無人敢居住的廢園。
很多年以后,人們都記得魯智深在那里倒拔垂楊柳,而沒有人再記起,
之前這里曾經(jīng)燃起了怎樣的一把火?狄青在官拜樞密使后不久,把家搬到了大相國寺旁。
為什么把家搬到大相國寺這樣喧鬧的商業(yè)繁華地帶,《宋史·狄青列傳》上的官方解釋是,
那兩年東京頻頻發(fā)生水災,
狄樞密使老家被水淹(不知道文宰相、歐陽大人他們家為什么就沒事),最后沒有辦法,
只有遷往大相國寺。這一說法經(jīng)不起考據(jù)。史載,
大相國寺在歷史上曾經(jīng)先后兩次因水患而被毀(一次在唐朝,一次在明朝),
可見這里也并不是避水患的好地方。狄青避的恐怕不是水禍,而是人禍。當年,
唐朝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后,害怕朝中魚朝恩等專權(quán)宦官的詆毀和中傷,
特意把自己的府門終日大開,允許平民自由進出,便于朝廷監(jiān)視。大相國寺是商業(yè)繁華區(qū),
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住在這兒什么事兒都容易見光遮不?。ㄕ嬗惺裁匆姴坏萌说年幹\誰還搬來這里呢),
狄樞密此舉與郭大元帥有異曲同工之妙處。狄樞密不知道的是,北宋帝國的文人們,
比唐朝的太監(jiān)們有才的多了?,F(xiàn)在有一種很錯誤的說法,
認為狄青是北宋時期唯一一個做到樞密使的武將,準確地說,
狄青應該是唯一一位從行伍配軍出身而從士兵上升到帝國軍事首腦的武將,
而在帝國做過樞密院一把手(樞密使和知樞密院事等)的武將,
柴禹錫、趙镕、周瑩、王繼英、馬知節(jié)、曹利用、張耆、楊崇勛、王德用、夏守赟、王貽永。
加上狄青,一共有十八位武將曾經(jīng)坐在了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
而北宋帝國一共產(chǎn)生過七十三位樞密院正職,文武官員在這個位置上的比例是55:18,
武職出身者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24.6%。有點寒磣,但看起來還不是最慘。
再換另一種算法算下,我們會更清楚一點:以狄青為一個點,
從北宋帝國開國到狄青死前的九十七年歷史中,共有十八位武將坐在了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
文官則是三十一,文武比例為31:18,
武職出身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36.7%;而從狄青死后到帝國滅亡的后七十年中,
共有二十八位文官擔任樞密院一把手的位置,而武將則為零,文武比例為28:0,
武職出身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0%。坐在北宋帝國樞密使位置上的武將,狄青不是第一個,
而是最后一個。
如果把樞密院副職(樞密副使、同知樞密院事及簽書樞密院事等)納入統(tǒng)計范圍,
又以狄青為一個點,從北宋帝國開國到狄青死前的九十七年歷史中,
共有十九位武將坐在了樞密院副職的位置,文官則為六十六人,文武比例為66:19,
武職出身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22.3%;而從狄青死后到帝國滅亡的后七十年,
共有四十九位文官在樞密院副職的位置上任職,而武將則為二,文武比例為49:2,
武職出身者占總?cè)藬?shù)比例的3.9%。而在后七十年的北宋還能擠進樞密院副職的兩位武將,
第一位是西北名將范仲淹的愛將郭逵,他在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任同簽書樞密院事,
時間約一年零五個月左右,但當時郭逵長期鎮(zhèn)守西北,事實上沒到樞密院上過一天班。
而第二位則是第三代種家軍的領(lǐng)軍人物老種經(jīng)略相公種師道,接到同知樞密院的任命文件時,
已經(jīng)是帝國滅亡的前夜,金人已經(jīng)兵臨城下圍困開封,而幾個月后老種經(jīng)略相公也病死了,
他估計也沒有在樞密院里上過一天班。很負責任地講,狄青之后,
北宋帝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gòu)樞密院就對武將們關(guān)上了大門,
當然這也是北宋整個帝國的態(tài)度。在狄青之前,我們可以說,在北宋帝國的政治舞臺上,
文人擔綱唱主角,武將當配角、跑龍?zhí)住匚妮p武;那么在狄青之后,我們可以說,
這出戲是文人的獨角戲、周立波的海派單口相聲,沒武將們什么事兒——有文無武。
狄青的命運,其實就是整個帝國武將們的命運。
(二)如果要為狄青的悲情命運寫一份分析報告書,
紙面上的原因大體可以有以下兩點:第一,狄青太紅。狄青從一個下級配軍,
短短十多年扶搖直上,坐到了帝國軍事首腦樞密使的位置,
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種家祖孫三代累積,臨了才由種師道當了個同知樞密院),
怎么能讓帝國的文人們不眼紅。如果僅僅是政治上的平步青云,那文人們還能忍受,
而狄青的紅超出了政治范圍,不僅在軍隊、朝堂,還傳播到了民間。
在西北沒有人再唱那首“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仲淹),
西賊聞之驚破膽”老掉牙的歌,人們記得的是騎著白馬、戴著青銅面具,
取黨項敵將于千軍萬馬之中的英雄。
開封的少女們做夢都夢到大將軍騎著白馬來到她們的面前,
摘下面具(刺字不能掩蓋他那英俊而冷酷的面容),向她們送出溫情脈脈的秋波。
狄樞密使在東京經(jīng)常一出門辦公,就會召來無數(shù)粉絲的圍觀,造成交通堵塞,
成了當時首都交通治堵工作的難題。在北宋帝國,通常紅到這樣級別的偶像,
只能在文人集團中產(chǎn)生,比如“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小柳主要在青樓圈里知名度高),
比如全能才子蘇東坡,還比如大史學家司馬光和他的死敵“拗相公”王安石。
而一個罪犯出身的士卒,憑著能打點仗和長得英?。ㄔ偌由蠒晕野b),
就吸引了整個帝國的眼球(包括皇帝的),
文人們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文化現(xiàn)象(當然更是政治現(xiàn)象),
它會影響整個帝國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取向。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至關(guān)重要,
所以整個帝國的文人集團,無論在狄青走紅前是他的敵人,還是他的朋友,
在狄青做了樞密使后,選擇都是一樣——站到他的對立面。第二,狄青太倔。性格決定命運,
狄青不只是一個在戰(zhàn)場上勇猛無畏的將軍,在生活中和政治名利場中,
他一樣是一個不撞南墻頭不回的愣頭青。只要狄青認定了的事,他永遠不會屈服和回頭。
早年還在村里當農(nóng)民的時候,大哥狄素與鄉(xiāng)里一名叫鐵羅漢的惡霸斗毆,把惡霸打人水中,
出了人命官司,兄弟情深,狄青毫不猶豫地替大哥扛了這樁人命官司(后來狄青命好,
惡霸又神奇地活過來了)。狄青的刺字無論在他成名前還是成名后都成為了焦點話題。
在北宋,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在臉上刺字。
在臉上刺字的士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個部隊的整體標識,
比如后來大家都知道的“八字軍”;第二種是因觸犯律法而被充軍者,在當時稱配軍,
狄青屬于后一種。配軍的地位在北宋軍隊中屬于最低下的,
所以很多人發(fā)達后第一個想到的是把臉上的刺字洗掉。狄青偏不,他堅持留著他的刺字,
他就是要人知道,他是怎樣從一個最底層的士兵,一步步成為成功人士、帝國英雄的。
而他與帝國文人的矛盾,在很大程度就始于他臉上的刺字。第一次沖突發(fā)生的時候,
狄青已經(jīng)是帝國頗有名氣的武將,當時已做到了真定路副都總管的職位,
而他的上司則是韓琦。韓琦就是那首“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頌歌中的韓老先生,
西北戰(zhàn)場升級后,韓琦就來到西北,不舞筆墨弄大刀。老韓是強硬派,
主張和黨項人以暴對暴,針尖對麥芒,以攻為守,只可惜他也只能是嘴上硬氣,
老韓的書生意氣正中黨項人下杯,在好水川被元昊打得鼻青臉腫,損兵折將,
讓西夏取得了對北宋關(guān)鍵性的勝利。此戰(zhàn)后,
文化水平不高的元昊寫了首詩悄悄丟進了老韓家的院子里,詩曰“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