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新年伊始,襄公召諸卿商議,擴增柒仟門官,并原有三仟,脫產(chǎn)農(nóng)工,專事于兵,甲胄兵戈,配備周全,期望得以精尖,脫穎而出,雄于三軍;另遣太宰孔仲尼出游,拜訪周室,求盟晉文公,重賂秦穆公,結暗盟而待良機;晉文公引為幫手,遣教官教授車陣強軍術,宋國亦遣人出使吳國,協(xié)助晉吳聯(lián)盟,共同抗楚;另外遣行商,提前查探睢泗彭城之間,欲有事于淮夷諸國。
公元前636年,宋國無戰(zhàn)事,積聚財富,休養(yǎng)民生,通商往來,繁榮手工,多出新技,招募庶民,訓練士卒,太宰出游,聯(lián)盟晉秦,各具有司,各司其職。
公元前635年,晉助秦滅鄀國,“詭詐奇謀”,打敗楚國并俘獲斗克和屈御寇,秦楚兵戈再起。衛(wèi)國復滅邢國,衛(wèi)文公衛(wèi)燬薨,成公即位;衛(wèi)成公,魯僖公,莒國大夫三方于魯國洮地定立盟約,共同防齊。
其年,宋國無戰(zhàn)事,孟渚澤處,農(nóng)莊有成,門官有成,日常操練于此,萬人之眾,雜以車兵、甲士和騎軍,配備劍、戈、弓、矛、盾、革甲、皮靴等,演練合成,由墨翟及少司馬主之,百工有所新出,優(yōu)先用之;日常三軍,置于商丘,受訓于晉之教官,加強隊列前進、豐富車甲戰(zhàn)陣和操練陣徒配合作戰(zhàn),大司馬公孫固主之。
宋晉使者至吳,有以約談,三者結盟。晉仿宋國,教授車陣,吳軍始強;宋國遣人,學習吳國水戰(zhàn),購買戰(zhàn)舟,聘請教官,初設船塢,操練于彭城;彭城外城擴建完畢,增強城防,增設部分坊業(yè)于內(nèi)城,便利淮泗財貨往來,并輔助城防建設,另外象軍有成,操練于此,公子王臣主之。
左師目夷及司徒公子麟主國內(nèi)民政,繁殖牲畜,施用農(nóng)肥,增發(fā)農(nóng)具,加速開荒,梳理庶民,相地征賦,富國裕民;百工坊業(yè),設工正管轄,百工學院一旦新出技藝,迅速生產(chǎn),全面推廣。
司寇所屬商人,聽令墨翟,以宋國漆器皮革等物,往來貿(mào)易周邊諸國,以得其奴。鄭陳蔡衛(wèi)魯,諸國公卿,因宋國器美而紛紛以奴貿(mào)易,更有甚者,擄掠庶民,以為奴隸,強而易之。為免資敵,大多皆為老弱病殘,無能成兵。墨翟來者不拒,運返回國,用于農(nóng)漁牧工諸業(yè),盡得其用;至于吳越之地,諸卿獵于山林,以山之野民,易宋之財物,歷時三年,累計約得奴隸伍萬余人,充于各行,助力發(fā)展。
至于百工學院,成立至今,已滿二年,初時所出技藝,用于農(nóng)工商業(yè),加速各業(yè)產(chǎn)出,以利積攢國富;到得中期,儲備用盡,不能立出,其速暫緩,乃復赴各業(yè),臨前線而發(fā)問題,思謀新技。及至太宰孔仲尼游晉秦而返,言及秦晉馬匹之優(yōu)及秦青銅之利,乃召回專人,研究青銅與惡金之技。
青銅,商之專長。宋承商而來,本就擅長青銅,聞秦劍優(yōu)良,輾轉購得,觀察比較:長短、方正、形制、鋒銳、韌性、身槽及覆膜等;分析研究,以材料、配方、工藝、溫度、造型等反推,以明其理,歷時月余,略有所得,然配方及面膜之物質(zhì)不可得,進度阻滯,無得大用。
研習期間,或有人獻天降隕鐵,墨翟請于襄公,研制武器,以商傳工藝,終得鐵刃銅鉞數(shù)件,優(yōu)于原青銅器,遂得合金靈感而轉研配方,然隕鐵材質(zhì)富含及多寡仍未明,人工治鐵,也不可得,眾人搔首無措;
有得一日,公子王臣自彭城反,攜吳國寶劍,禮獻襄公。觀得其劍,劍身較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尖銳,劍身有精美菱形暗格紋、劍首同心圓,復合劍體,脊部呈紅黃色,刃部呈黃白色,有人名為“雙色劍”。
墨翟請教公子王臣而得其內(nèi)情,遂遣人赴吳,重金禮聘其匠人,學得工藝,購得南方銅鐵,于百工學院內(nèi),分組試制,積千累萬次,終得青銅劍之銅錫最佳配方,得以復現(xiàn)秦青銅劍,然其劍面覆膜仍未能解。
墨翟請襄公、左師目夷和大司馬公孫固親至,驗收成品,先行試制,門官軍備,待得其后,研再有得,乃更替全軍。
以此契機,墨家學子,轉研惡金,期望改進鐵制兵戈。得雙色劍工藝相助,最初有所進展,然工藝缺陷,終未攻克,難以軍用。遂罷,退而求次,精研農(nóng)具制作效率,以利農(nóng)耕;另外,此番銅鐵合金研究,對城防器具和弓簇部件改進,助益極大,得以新出云梯、連弩車、轉射機、藉車等城戰(zhàn)器械,著百工趕制儲備,以待不時。
公元前634年,因衛(wèi)魯莒三國結盟而防齊。齊怒而攻魯,齊孝公親率,寇魯北境。魯遣使請盟于楚,以為援;另遣使展喜慰勞齊軍。展喜以齊魯祖共輔周室及盟誓“世世子孫無相害”而諫言齊孝公。齊孝公患魯衛(wèi)盟,又憂國內(nèi)局勢不穩(wěn)而撤兵。
同展喜北上,魯公子遂與臧文仲,南下使楚,言說盟楚而伐宋齊。楚因近年宋晉親近而允之,以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而攻宋齊。先圍宋緡邑,宋請援于晉,晉尚未及,楚解圍自去,后克齊穀邑,置齊公子姜雍而班師。
斯年,夔國不祭祀祖先祝融與羋鬻熊,楚王譴責,夔國不服,楚令尹成得臣遂攻夔,夔亡。斯年,楚滅大隗國。
同年,宋國無戰(zhàn)事,三年和平,富國裕民,藏糧于倉,藏器于廩,練門官于孟渚澤,精銳甲于常軍。大司馬公孫固,遂依初期規(guī)劃,效仿晉國,于三軍外新增一軍,名為“新”,合上、中、下、新,共計四軍。另門官以近衛(wèi)獨成軍,司寇墨翟領之。彭城地,以水軍三師及象軍一師合為一軍,公子王臣領之。全國合計約柒萬軍,除門官外,其他暫不脫農(nóng);軍費之差,以商貿(mào)補償,不再加賦;其時,宋國有民約七十五萬,成軍約十之有一,以備宋楚之惡。
公子王臣,自居彭城,主以擴建事,也已增擴完畢。數(shù)年之間,與吳地聯(lián)系,日益密切,常有演習,水陸合練。至于公子子御,駐于柘城及泓水一線,亦有三年,都督渦河沿線,宋鄭陳之邊境。明面軍隊不增,城防不修,不欲惹敵警惕而突遭兵戈,暗地則配合墨翟所遣門官小隊,沿河偵查上下水情、地理及軍備情況,以待將來。
斯年,宋襄公因屢辱于楚,兼恥于楚之蠻夷,倍楚明盟于晉。太宰孔仲尼二游晉秦,商議馬匹交易,遭秦晉重禮要挾,易得公馬各千五匹。得馬而反,至于孟渚澤,仿效秦國,于門官中訓練騎軍。其時騎軍,無馬鐙,無馬鞍,雙手受限,重長武器不得使,青銅劍短而不利馬上劈砍,馬急速而弩不得便,遂以騎軍弓箭遠射為主,側重長途奔襲,迂回側擊和追逃殺亡。因騎軍耗費和駕馭技藝均低于戰(zhàn)車,故門官中騎兵日增而車徒兵日減,到得最后,終得五千騎兵,車兵二百乘,徒兵四千。
當年,司徒博彥,孔仲尼和墨翟至此空間已滿叁年,博彥日長,已滿十歲,因習六藝而身材略長,粗通孔墨,習射數(shù)而不及御,騎軍之術,倒有磨煉;至于飛天木鳶,往視多次,無有改進,皆因墨翟專于青銅生鐵而未及于此,實為憾事!歷叁年相處,于襄公處,以寓言而多次諫言,得以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