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洛陽城,清冷而喧囂。鉛灰色的云層裂開縫隙,吝嗇地灑下幾縷蒼白無力的冬日陽光,照在覆著薄冰的瓦檐和泥濘未干的街道上??諝饫飶浡谘┑臐窭錃庀⒑鸵环N揮之不去的壓抑感。
福王府西苑那株老梅樹下,三尺凍土深處,靜靜躺著錫匣油布包裹的“東宮”腰牌。城外新起的“義烈祠”工地,夯土的號子聲和木料的撞擊聲遠(yuǎn)遠(yuǎn)傳來,帶著一種新生的、粗糲的活力。更有一股無形的暗流,隨著戚家軍舊部被安置在祠后營地、隨著毛文龍那雙孤狼般桀驁的眼睛融入王府衛(wèi)隊的隊列,悄然注入這座古老的王府。
然而,平靜的水面之下,礁石已然浮現(xiàn)。
“王爺!王爺!不好了!”
小祿子幾乎是連滾帶爬地沖進(jìn)書閣,臉上血色褪盡,聲音帶著哭腔,全然沒了平日的沉穩(wěn)。他指著王府正門方向,上氣不接下氣:“府…府門外!洛陽知府…周大人…帶著一大群生員…把…把王府大門給堵了!口口聲聲…說…說王爺逾制!要…要王爺給個說法!”
“逾制?”朱常洵正俯身查看一張新繪的番薯種植區(qū)域圖,聞言抬起頭,臉上并無太多意外,只是眉宇間掠過一絲冷峭。他放下手中的炭筆,踱步到窗前,推開一條縫隙。
寒風(fēng)裹挾著鼎沸的人聲瞬間涌入。
王府那兩扇沉重的朱漆大門緊閉著,門前寬闊的廣場上,此刻卻黑壓壓地站滿了人。當(dāng)先一人,身著青色四品云雁補(bǔ)子官袍,頭戴烏紗,正是洛陽知府周文德。他面沉似水,負(fù)手而立,倒有幾分凜然正氣。在他身后,則是數(shù)十名身著襕衫、頭戴方巾的年輕生員,個個神情激動,面紅耳赤。更外圍,則是被吸引過來、越聚越多的洛陽百姓,指指點(diǎn)點(diǎn),議論紛紛,將王府門前圍得水泄不通。
“……福王殿下!下官洛陽知府周文德,率本府生員,懇請殿下現(xiàn)身一見!”周文德的聲音透過寒風(fēng)傳來,中氣十足,帶著一種刻意營造的悲憤,“殿下就藩洛陽,乃皇恩浩蕩!然王府營造,規(guī)制森嚴(yán),載在《會典》!殿下于西苑大興土木,起高閣,樹巨木,其規(guī)制遠(yuǎn)超親藩之限!更有甚者,竟于王府之內(nèi)私設(shè)‘義烈祠’,以王禮祭祀卑賤侍衛(wèi)!此乃僭越祖制,混淆尊卑,動搖禮法根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下官身為地方守牧,職責(zé)所在,豈能坐視?!洛陽士林,承孔孟之教,更當(dāng)挺身而出,以正視聽!請殿下速速拆毀逾制之建,以安民心,以正國法!”
他話音一落,身后那群生員立刻如同被點(diǎn)燃的火藥桶,群情激奮,揮舞著手中的書卷,齊聲鼓噪:
“請福王殿下遵制守禮,拆毀逾制之建!”
“僭越祖制,國法難容!”
“禮法乃國之根本,豈容輕廢!”
“孔孟圣教,不容玷污!”
口號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整齊劃一,充滿了書生意氣的激憤和某種被煽動起來的狂熱。無數(shù)道目光,或憤怒,或好奇,或幸災(zāi)樂禍,齊刷刷地聚焦在緊閉的王府大門上。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息。
“王爺…”小祿子臉色慘白,聲音發(fā)顫,“這…這可如何是好?周知府親自帶生員堵門…這…這傳出去…”
朱常洵緩緩關(guān)上窗縫,將那片喧囂隔絕在外。他轉(zhuǎn)過身,臉上平靜無波,甚至嘴角還噙著一絲極淡的、冰冷的弧度。
“逾制?禮法?”他低聲重復(fù)著,像是在品味這兩個詞的滋味,“本王建座祠堂,安葬幾個忠魂,就成了動搖國本的禍根?好大的罪名?!?/p>
“王爺,周知府這分明是借題發(fā)揮!”曹變蛟不知何時已聞訊趕來,一身甲胄,按刀而立,臉色鐵青,眼中怒火熊熊,“定是那些被咱們斷了財路的糧商鹽梟在背后使壞!還有那些被王爺查了田畝的豪強(qiáng)!他們不敢明著來,就攛掇這些書呆子出頭!末將這就帶人出去,把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酸丁轟走!”
“轟走?”朱常洵看了他一眼,搖搖頭,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轟得走他們的人,堵不住天下悠悠眾口。他們打著‘孔孟圣教’、‘維護(hù)禮法’的旗號,站在道德高地上。強(qiáng)行驅(qū)散,只會坐實(shí)我們‘蠻橫無禮’、‘藐視士林’的罪名。正中某些人下懷?!?/p>
曹變蛟一滯,急道:“那…難道就任由他們在門口叫囂?任由他們污蔑王爺?”
“當(dāng)然不是?!敝斐d哪抗庾兊蒙铄?,如同不見底的寒潭,“他們要說法?本王就給他們一個說法。一個…讓他們無話可說,甚至…感恩戴德的說法?!?/p>
他走回書案前,鋪開一張素白宣紙,提起狼毫,蘸飽濃墨,略一沉吟,筆走龍蛇,飛快地書寫起來。墨跡淋漓,字跡清峻有力。
“小祿子,”他頭也不抬地吩咐,“傳本王口諭:大開王府中門!請周知府及各位生員賢達(dá),移步王府西苑…哦,不,移步‘文淵閣’前敘話!”
“文淵閣?”小祿子和曹變蛟都愣住了。
“對,文淵閣?!敝斐d畔鹿P,吹了吹紙上未干的墨跡,嘴角那抹冰冷的弧度加深了,“就是本王‘逾制’新建的那座高閣。從今日起,它就叫‘文淵閣’!”
沉重的王府中門,在無數(shù)道驚愕、疑惑、探究的目光注視下,轟然洞開!
門內(nèi),王府侍衛(wèi)分列兩側(cè),甲胄鮮明,刀槍如林,卻肅穆無聲,透著一股森然的威嚴(yán)。與門外生員們喧囂的鼓噪形成鮮明而詭異的對比。
洛陽知府周文德顯然沒料到福王會如此干脆地打開中門。他臉上那副“犯言直諫”的凜然神色微微一僵,眼底深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愕然和疑慮。但箭在弦上,他只能強(qiáng)自鎮(zhèn)定,整了整衣冠,帶著一絲戒備,當(dāng)先邁步踏入王府。他身后那群原本氣勢洶洶的生員,也被這肅殺的氣氛和洞開的中門所懾,鼓噪聲不由得低了下去,面面相覷,帶著幾分忐忑跟了進(jìn)去。
王府內(nèi)曲徑通幽,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然而引路的王府屬官并未將他們引向正殿或暖閣,而是徑直帶往西苑方向。越往里走,空氣中彌漫的墨香和淡淡的木材清漆味道便愈發(fā)濃郁。
當(dāng)繞過一座假山,眼前豁然開朗時,周文德和所有生員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腳步,倒吸了一口冷氣!
只見西苑原本的空地上,赫然矗立著一座嶄新的三層樓閣!飛檐斗拱,氣勢恢宏,雖無金碧輝煌的裝飾,卻自有一股莊重肅穆的書卷氣。樓閣正門上方,懸掛著一塊嶄新的巨大匾額,以遒勁有力的楷書題著三個墨色淋漓的大字——“文淵閣”!
閣前一片開闊的空地,此刻已擺好了一排排的案幾和蒲團(tuán)。案幾上,整齊地擺放著文房四寶和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嶄新線裝書冊。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閣門大開,里面影影綽綽,竟是一排排高及屋頂?shù)木薮髸埽〖苌蠒苊苈槁?,如同等待檢閱的士兵!
“這…這是?”周文德身后的生員中,有人忍不住失聲驚呼。
朱常洵一身素色常服,負(fù)手立于文淵閣前的臺階之上,神情平靜地看著魚貫而入、臉上寫滿震驚的知府和生員們。
“周知府,各位洛陽士林賢達(dá),”朱常洵的聲音清朗,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本王新起此樓,名曰‘文淵閣’。非為游樂享樂,實(shí)為藏書、校書、治學(xué)、講學(xué)之所!閣中現(xiàn)有藏書三萬卷,涵蓋經(jīng)史子集,旁及農(nóng)工算學(xué)、天文地理、海外異聞!凡洛陽府學(xué)、縣學(xué)在籍生員,皆可憑學(xué)籍文書,入閣借閱抄錄,分文不?。 ?/p>
“轟——!”
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生員群中瞬間炸開了鍋!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著那洞開的閣門和里面浩瀚的書海,眼中爆發(fā)出難以置信的狂喜光芒!三萬卷藏書!免費(fèi)借閱!這對許多家境貧寒、苦于無書可讀的生員來說,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天堂!
“王爺…王爺此言當(dāng)真?”一個面黃肌瘦、穿著打補(bǔ)丁襕衫的年輕生員聲音顫抖著問道,激動得幾乎要暈厥過去。
“本王一言九鼎?!敝斐dZ氣篤定,“不僅如此,本王還欲在文淵閣設(shè)‘校書堂’!誠聘有志于學(xué)的生員賢達(dá)入閣??钡浼迩逯囌`,潤色文辭!凡入校書堂者,每月由王府支給米糧兩石,銀錢二兩,以資筆墨之費(fèi),解后顧之憂!”
“米糧兩石?銀錢二兩?”生員們徹底沸騰了!這不僅僅是解決了讀書的問題,更是解決了生存的困境!這對寒門士子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許多人看向朱常洵的目光,瞬間從之前的懷疑、憤怒,變成了熾熱的感激和崇敬!
“王爺仁德!澤被士林!”
“文淵閣開,洛陽文風(fēng)必將大盛!”
“王爺…王爺真乃我輩讀書人之福星??!”
激動的贊美聲此起彼伏,先前“逾制”、“僭越”的指責(zé)早已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巨大的驚喜如同浪潮,瞬間沖垮了周文德辛苦營造起來的“正義”堤壩。
周文德的臉色變得極其難看,一陣青一陣白。他精心策劃的“禮法”攻勢,竟被朱常洵輕飄飄一個“文淵閣”就化解于無形,甚至反手就收買了幾乎所有生員的人心!他心中又驚又怒,強(qiáng)忍著翻騰的怒火,上前一步,勉強(qiáng)維持著官威:“王爺…王爺高義,澤被士林,下官佩服。然…然王府之內(nèi)建此高樓,終歸…終歸于禮制…”
“周知府此言差矣?!敝斐d驍嗨?,語氣依舊平和,目光卻陡然變得銳利如刀,直刺周文德,“本王身為太祖血脈,藩屏帝室,教化一方,亦是職責(zé)所在!建文淵閣,藏典籍,興文教,育人才,此乃大功于社稷,大利于萬民!何來逾制之說?莫非在周知府眼中,尊孔孟,興文教,反倒成了違背祖制的罪過?”
他聲音陡然提高,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yán):“還是說,周知府身為地方父母官,竟認(rèn)為本王在洛陽興文教、育人才之舉,有礙于知府大人的政績?亦或是…礙了某些人的財路?!”
最后一句,如同驚雷炸響!周文德渾身一顫,臉色瞬間煞白如紙!他身后的生員們也安靜了下來,驚疑不定的目光在朱常洵和周文德之間逡巡。
“王爺…王爺何出此言?下官…下官…”周文德額頭滲出冷汗,聲音發(fā)虛,一時間竟不知如何辯駁。
朱常洵冷冷一笑,不再看他,目光掃向那些情緒已經(jīng)被徹底扭轉(zhuǎn)的生員們,朗聲道:“諸位賢達(dá)既入王府,便是有緣。本王欲請諸位今日便入文淵閣一觀,看看這藏書是否名副其實(shí)!更請諸位襄助一樁盛事——本王欲將閣中所藏珍本善本,擇其精要,重新刊印,廣布洛陽乃至河南府學(xué),以惠及更多寒門學(xué)子!刊印所需,皆由王府承擔(dān)!此等功在千秋之事,不知諸位可愿助本王一臂之力?”
刊印珍本善本,免費(fèi)分發(fā)府學(xué)?這簡直是給所有讀書人送了一份無法拒絕的大禮!更是名垂青史的機(jī)會!
“學(xué)生愿效犬馬之勞!”
“王爺?shù)胁钋?,萬死不辭!”
“刊印善本,澤被千秋!學(xué)生義不容辭!”
生員們徹底被點(diǎn)燃了,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紛紛躬身應(yīng)諾,哪里還記得什么堵門抗議。許多人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涌向文淵閣洞開的大門,貪婪地呼吸著里面散發(fā)出的濃郁書香。
周文德孤零零地站在原地,臉色灰敗,如同斗敗的公雞。他看著身邊瞬間“倒戈”的生員,看著臺階上那個神色平靜卻掌控著一切的年輕藩王,一股寒意從腳底直沖頭頂。他知道,自己精心策劃的這局棋,不僅輸了,而且輸?shù)靡粩⊥康兀?/p>
就在這時,朱常洵的目光再次落在他身上,那眼神平靜無波,卻讓周文德感覺如同被毒蛇盯上,遍體生寒。
“哦,對了,周知府,”朱常洵像是突然想起什么,語氣隨意,“本王前幾日翻查莊田舊檔,偶然發(fā)現(xiàn)幾樁舊事,頗覺有趣。其中涉及前任知府在任時,幾處黃河灘涂地的歸屬…似乎與周大人治下的洛陽府衙,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干系?更有甚者,本王竟還發(fā)現(xiàn)一份地契交割文書,上面竟有山東曲阜孔府的印章…這千里之外的圣裔之家,怎會與我洛陽的灘涂地扯上關(guān)系?莫非是有人…假托圣裔之名,行那侵吞民田、損公肥私之事?”
朱常洵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如冰錐,狠狠戳在周文德的心坎上!
黃河灘涂地!山東孔府!假托圣裔!
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如同晴天霹靂,狠狠劈在周文德頭頂!他只覺得眼前一黑,雙腿發(fā)軟,幾乎站立不住!一股冰冷的恐懼瞬間攫住了他的心臟!那些被他自以為深埋地底、永不見天日的骯臟交易…福王…福王他怎么會知道?!他到底查到了多少?!
“王…王爺…”周文德的聲音抖得不成樣子,臉上血色盡褪,嘴唇哆嗦著,再也維持不住半分官威,只剩下無盡的驚恐和哀求,“此…此事…容…容下官…回府衙…細(xì)查…細(xì)查…”
“哦?周知府要查?”朱常洵微微挑眉,臉上露出一絲“恍然”的表情,語氣卻冰冷刺骨,“那便好。本王也相信,周知府身為孔孟門生,定是清正廉明,斷不會與那等損公肥私、玷污圣名之事有染。只是…此事關(guān)乎圣裔清譽(yù),關(guān)乎朝廷法度,更關(guān)乎洛陽萬民福祉!周知府…可要查個水落石出,給本王,也給這洛陽士林百姓,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才好!”
他每說一句,周文德的臉色就慘白一分,冷汗如同小溪般從鬢角滾落,浸濕了官袍的領(lǐng)子。他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福王那看似溫和的話語,字字句句都如同無形的枷鎖,將他牢牢套死!查?怎么查?查出來就是抄家滅族的死罪!不查?福王能放過他?
“下官…下官…明白…明白…”周文德抖如篩糠,語無倫次,恨不得立刻逃離這令他窒息的地方。
朱常洵不再看他,仿佛他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他轉(zhuǎn)向那些已經(jīng)沉浸在書海墨香中的生員們,臉上重新浮現(xiàn)出溫煦的笑意:“諸位賢達(dá)請自便。文淵閣藏書,盡可翻閱。校書、刊印之事,稍后自有王府屬官與諸位接洽細(xì)則。”
生員們沉浸在巨大的驚喜和書山墨海的誘惑中,早已無人再關(guān)注失魂落魄、狼狽不堪的周知府。他們紛紛躬身行禮,迫不及待地涌向那一排排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嶄新書冊。
周文德如同喪家之犬,在無人注意的角落,失魂落魄地、幾乎是踉蹌著逃離了文淵閣,逃離了福王府,連頭都不敢回。
文淵閣內(nèi),書香彌漫。生員們或坐或立,或低聲交流,或埋頭翻閱,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然而,在這片看似和諧的氛圍中,一個身影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混在生員中間,同樣穿著普通的襕衫,年紀(jì)約莫二十七八,面容清癯,眼神卻不像其他生員那般充滿求知欲或?qū)ΩM醯母屑?。他動作看似隨意地翻著一本《河南通志》,目光卻如同最警覺的獵鷹,不動聲色地掃視著周圍的一切——書架的排列、進(jìn)出的通道、守衛(wèi)的分布、甚至其他生員臉上細(xì)微的表情變化。他的手指在書頁上輕輕劃過,仿佛在丈量著什么,又像是在確認(rèn)某些細(xì)節(jié)。
當(dāng)他翻到某一頁時,指尖似乎頓了一下。那頁記載的是前朝洛陽附近一處廢棄的礦坑位置。他目光微凝,隨即又若無其事地翻了過去,但眼底深處,卻掠過一絲極淡的、難以捕捉的精光。
他微微側(cè)過身,目光透過敞開的窗欞,望向文淵閣外西苑深處,那片被圈起來、正在打地基的區(qū)域——那里,正是未來“格物院”的選址。他的眉頭,幾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不遠(yuǎn)處,朱常洵正與幾位年長的生員交談,解答著關(guān)于刊印善本的細(xì)節(jié)問題。他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眼神卻如同最精密的儀器,將閣內(nèi)所有人的反應(yīng)盡收眼底。
當(dāng)那個清癯生員的目光投向格物院方向時,朱常洵正端起手邊的茶盞。他的動作沒有絲毫停頓,只是借著抿茶的瞬間,眼角的余光,已將那生員臉上那一閃即逝的凝重和探究,牢牢鎖定。
放下茶盞,朱常洵臉上的笑容依舊溫煦,仿佛只是隨意地繼續(xù)著方才的話題。然而,他心中那幅關(guān)于洛陽棋局的圖卷上,又悄然落下了幾枚新的、帶著試探意味的棋子。風(fēng)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這文淵閣的書香墨韻之下,新的暗涌,已然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