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的秋天很美,梧桐葉黃,銀杏正金。
剛入學一個月,我就被學校的學習氛圍深深震撼。這里聚集著全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閃光點。
但讓我意外的是,我的高考傳奇在這里也廣為人知。
"你就是那個帶領45個同學全部考上985的顧明遠?"室友張偉興奮地問道。
"是我。"我有些不好意思。
"太牛了!你的故事已經在新生群里傳開了!"另一個室友李強也湊了過來,"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學習方法?"
"當然可以。"
很快,我的宿舍就成了"學習方法講座現(xiàn)場"。來聽課的不僅有計算機系的同學,還有其他院系的學生。
"顧明遠,你覺得你的方法在大學里還管用嗎?"一個女生問道。
"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我回答,"精準定位,個性化學習,堅持不懈。"
"那你能幫我們也成立一個學習小組嗎?"
我考慮了一下:"可以試試,但是大學和高中不一樣,我們需要調整方法。"
就這樣,清華版的學習小組成立了。
這次參加的同學更加多元化:有來自不同院系的,有不同年級的,甚至還有幾個研究生。
"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在第一次會議上,有同學問道。
"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取得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后能夠在社會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我回答。
"這個目標太寬泛了。"計算機系的學長王磊說道,"能不能具體一些?"
我想了想:"好,那我們定一個具體目標:參加小組的同學,畢業(yè)時全部獲得優(yōu)秀畢業(yè)生稱號,并且至少有一半能夠直接保研或者被世界名校錄取。"
"這個目標很有挑戰(zhàn)性。"數(shù)學系的學姐劉瑩說道,"不過我喜歡。"
大學的學習小組和高中時期有很大不同。
我們不再是單純地刷題,而是更多地討論學術問題,分享實踐經驗,互相激勵成長。
每周我們都會組織不同的活動:學術討論會、實習經驗分享、創(chuàng)新項目合作等等。
很快,我們的小組就在學校里小有名氣。
更讓我意外的是,高中時期的學習小組成員們也在各自的大學里發(fā)光發(fā)熱。
陳小雨在復旦大學成立了類似的學習組織,幫助那些來自偏遠地區(qū)的同學適應大學生活。
林雨薇在清華大學(她最終選擇了清華而不是北大)成為了學生會主席,積極推動教育公平的相關活動。
李志強在北大創(chuàng)辦了一個公益組織,專門為高中生提供免費的學習指導。
每次看到他們的消息,我都會感到無比自豪。我們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在幫助更多的人。
大二那年,我接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
"您好,請問是顧明遠同學嗎?"電話里傳來一個溫和的聲音。
"是的,您是?"
"我是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李司長。我們正在推進一項全國性的教育改革試點項目,希望邀請您參與。"
我愣了一下:"教育部?"
"是的。您在高中階段創(chuàng)造的學習小組模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關注。我們希望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種方法。"李司長解釋道。
"這個...我還在上大學..."
"我們知道。這個項目不會影響您的學習,主要是希望您能夠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支持。"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參與國家級的教育改革項目,幫助更多的學生,這正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好,我愿意參與。"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開始兩頭跑:一邊在清華上課,一邊參與教育部的項目。
項目的全稱是"個性化學習指導模式全國推廣試點",簡稱"個性化教育項目"。
第一批試點學校選定了全國50個城市的100所高中。
我負責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培訓試點學校的老師,指導學習小組的建立和運營。
"顧明遠,你覺得我們的方法能夠在全國推廣嗎?"在一次項目會議上,李司長問道。
"我覺得可以,但是需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我回答,"比如發(fā)達地區(qū)可以重點關注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欠發(fā)達地區(qū)可能需要先解決基礎教育問題。"
"說得很對。"李司長點頭道,"因材施教,這正是我們這次改革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