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郡郡學。
曾經(jīng)搖搖欲墜的危房早已不見蹤影。
取而代之的是幾排嶄新堅固的瓦舍。
瑯瑯書聲從窗內(nèi)傳出,充滿了生機。
學童們穿著漿洗得發(fā)白的布衣。
坐在明亮的學堂里。
跟著博士張儉誦讀圣賢文章。
張儉站在廊下,望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感激。
他至今不知道那位雪中送炭的"無名檀越"是誰。
只能對著高山的方向,默默祝禱。
鄉(xiāng)間流傳的"小木寺暗中菩薩"之說,他深以為然。
然而,今日的郡學。
卻迎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光芒萬丈的客人。
鐘磬開道,武僧護衛(wèi)。
小木寺靜修大和尚的法駕,駕臨郡學!
靜修身披紫金袈裟,手持九環(huán)錫杖。
神情悲憫莊嚴。
他在嶄新的校舍前駐足。
對著聞訊趕來、惶恐又激動的張儉和郡守等官員。
宣了一聲佛號:
"阿彌陀佛。聞聽郡學新成,教化大興。"
"此乃文脈之幸,蒼生之福。"
"老衲特來隨喜。"
郡守連忙上前,滿臉堆笑:
"大和尚慈悲!若非佛祖保佑,菩薩顯靈。"
"這郡學焉有今日?"
"下官代全郡學子,謝過大和尚法駕光臨!"
靜修微微頷首。
目光掃過嶄新的屋舍。
落在那些好奇又敬畏地探頭張望的學童臉上。
臉上浮現(xiàn)出溫和的笑容:
"我佛慈悲,普度眾生。文教亦是度人之舟。"
"小木寺愿盡綿薄之力。"
他示意了一下。
身后的行忠立刻捧上一個覆蓋著紅綢的托盤。
靜修親手揭開。
里面赫然是十錠黃澄澄的金元寶!
陽光下,金光刺眼!
"此五百金,權(quán)作束脩之資。"
"望博士善加運用,培育英才。"
靜修的聲音平和,卻帶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全場嘩然!
郡守和官員們目瞪口呆!
張儉更是如遭雷擊。
看著那盤金子,又看看靜修寶相莊嚴的臉。
心中那個"暗中菩薩"的形象轟然崩塌!
原來...原來是他?!
可他為何當初要匿名?
又為何今日如此高調(diào)?!
"大和尚...這...這如何使得..."張儉聲音發(fā)顫。
"使得。"靜修打斷他,目光深邃。
"昔日暗中援手,乃不欲揚名;"
"今日明贈束脩,是為彰我佛門護持文教之心。"
"激勵后學!"
"此一時,彼一時也。"
他轉(zhuǎn)向早已準備好的、扛著石碑的工匠。
"勒石以記,傳之后世!"
"碑文便寫:'大周宣和九年,小木寺靜修大和尚,捐金五百,重修郡學,澤被桑梓'!"
石碑被立在了郡學最顯眼的位置。
靜修親自為石碑揭幕。
并發(fā)表了簡短而充滿"佛理"的講話。
引來圍觀民眾潮水般的歡呼和膜拜。
靜修大和尚、"菩薩轉(zhuǎn)世"的呼聲此起彼伏。
張儉站在人群邊緣。
看著金光閃閃的碑文。
看著被眾星捧月般的靜修。
再看看學童們因為能吃飽飯、有新學堂而露出的純真笑容。
心中五味雜陳。
他隱約明白了靜修的用意:
昔日的"暗中菩薩"是恩情。
今日的"明處金身"是投資!
用這五百金和一塊石碑。
將"護持文教"、"澤被桑梓"的美名牢牢釘死在他靜修大和尚的身上!
這比任何香火錢都更值錢!
回寺的路上,靜修端坐在華麗的肩輿中,閉目養(yǎng)神。
行忠騎馬護衛(wèi)在側(cè),忍不住低聲道:
"師父,五百金...是否太多了?"
"而且那張博士,似乎..."
"多嗎?"靜修眼皮都沒抬,聲音平淡。
"行忠,記住。名聲,才是最大的財富。"
"最堅固的金身。"
"五百金買一塊'萬家生佛'的牌坊。"
"買整個潁川郡讀書人的心。"
"買朝廷清流的贊許...太便宜了。"
他頓了頓,嘴角露出一絲譏誚。
"至于張儉?一個腐儒,看懂與否,無關(guān)緊要。"
"他要的是學堂,我要的是名聲,各取所需罷了。"
(海外布局與分寺擴張)
貨殖司的觸角。
隨著"小木"字號的擴張,伸向更遠的地方。
周掌柜是個商業(yè)奇才。
在靜修的授意下,將"特許經(jīng)營"的模式發(fā)揮到極致。
不僅僅是香燭傷藥。
連帶著鏢局(掛"小木"旗保平安)。
客棧(提供"小木"素齋)。
甚至一些偏遠地區(qū)的當鋪、錢莊。
都開始打上"小木"的烙印,繳納供奉。
一個以宗教為內(nèi)核、商業(yè)為脈絡(luò)的龐大網(wǎng)絡(luò)。
如同蜘蛛網(wǎng)般在大周的土地上迅速蔓延。
更是資助落榜秀才,學習番邦語言。
出外進行佛學交流。
為小木寺在番邦拓展打下基礎(chǔ)。
而更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是分寺的擴張速度。
"師父!嶺南道'小木下院'建成開光!刺史親臨,信眾逾萬!"
"師父!河西走廊'小木別院'已收歸我寺,商路暢通!"
"師父!東海之濱,有番邦海商,愿捐巨資建'小木分寺',供奉我佛!"
好消息如同雪片般飛向高山。
靜修的野心早已不滿足于大周。
他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便利。
派遣得力弟子(帶著貨殖司的貨物和"小木"經(jīng)卷)。
乘著用寺產(chǎn)購買的堅固海船。
遠赴南洋、天竺、乃至更遙遠的波斯、大食!
"凡有海水處,皆有我小木寺香火!"
這成了靜修新的宏愿。
也是貨殖司的最高目標。
一座座風格各異卻又統(tǒng)一懸掛"小木"匾額的分寺。
在番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它們不僅僅是宗教場所。
更是貿(mào)易據(jù)點、情報站、文化輸出的橋頭堡。
番邦土人或許不知鎬京大周政權(quán)。
卻無人不知"小木寺"。
小木寺的影響力。
伴隨著絲綢、瓷器和禪香的味道。
滲透到已知世界的各個角落。
最鼎盛時,天下分寺逾千家。
遍布七十余國!
稍微有點名氣的番邦城市。
都能看到那熟悉的"小木"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