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個戶部小吏,何必操心國家大事?
不過,朱標的表現(xiàn)也讓陳數(shù)刮目相看。
他覺得多數(shù)人易受環(huán)境影響,但總有人真心為國為民憂慮。
眼前的朱標,或許還保有這份純真。
“還說什么,上次不是說過了嗎?”
“宗室之憂,源于皇上不懂數(shù)學,是沒文化的惡果?!?/p>
“朱兄還想入戶部后上書勸諫嗎?”
“我勸你還是算了,皇上剛愎自用,性情暴烈,你若送死,可別連累令堂?!?/p>
墻后的皇帝聞言怒火中燒。
陳數(shù),你竟敢如此說朕,朕現(xiàn)在就出去殺了你,信否?
朱標與馬皇后面露尷尬,陳數(shù)如此直言不諱,真的好嗎?
“也沒那么嚴重吧?”朱標試圖緩和,但陳數(shù)不予理會。
“當今皇上,稱為明君,當之無愧?!?/p>
“但稱其為暴君,也不為過。
朱兄,我看你忠厚,令堂又慈祥,才對你說這些?!?/p>
“你得了解皇上的真面目?!?/p>
“他的真面目是什么?”馬皇后也好奇地問道。
朱標與墻后的老朱皆沉默,等待陳數(shù)的回答。
老朱咬牙切齒,揚言要殺陳數(shù),但對陳數(shù)的評價卻暗自緊張。
他害怕陳數(shù)說出否定他的話,會讓他極度失望,至于何種失望,老朱自己也說不清楚。
陳數(shù)贊揚老朱:“他既是偉人,亦是梟雄,亂世中奪得天下,復興中華,乃我華夏之光!身為 ** ,他體恤民情,開國初期稅賦極輕。
又設三院,頒法令,使民得以申訴不公,皆利國利民之措!”
墻后,朱元璋聞此,身軀微震,手緊握,掌心滲汗。
昔日與他激辯,堅信其能君臨天下之人,今朝仍對其功績予以肯定,令他心生慰藉。
但陳數(shù)話鋒突轉(zhuǎn):“然而,他骨子里仍不脫老農(nóng)民本色。
老農(nóng)民所求,無非家人安康。
他歷經(jīng)艱辛方得天下,故欲予子女最佳。
這便是親王待遇過分之緣由。
可悲的是,善意卻招致惡果,宗室之策便是例證?!?/p>
“老農(nóng)民固執(zhí), ** 易怒且好殺。
此局近乎無解,誰言誰便成靶心。
咱們且置身事外,反正這天下是他們的,敗壞亦是他們的事!”
墻后老朱聞此,血壓飆升,心中暗忖:這天下,確屬我家!
朱標苦笑,陳數(shù)說得豁達,但他這位儲君卻需為父王收拾殘局。
他問:“這 ** 之策,當真無解?”
馬皇后亦替朱標與皇帝問出核心之疑。
陳數(shù)舉杯輕酌,語調(diào)悠然:“其實,易解!此策背后,不過數(shù)學之題。”
他深知,不明言此事,今日難以脫身。
憶起前世一故事,遂改編之,以大明人能解之語講述。
昔有農(nóng)夫至地主家為傭,提一奇請。
地主問其薪酬之法,農(nóng)夫答,若允,愿地主日付一粒米為酬。
首日一粒,次日倍增,以此類推,至三十日,則無償服役。
“朱兄以為,此策如何?”
“一粒米?”
朱標未應,馬皇后與密室中老朱皆陷入沉思。
老朱初聞此題,不以為意,以為米粒微小,倍增亦有限。
然三人皆非平庸之輩,知陳數(shù)出題必有深意。
于是,三人以簡法推算,初覺輕松,十日之后,面色皆變。
至十二日,已難以為繼。
老朱在密室中挺身而立,怒目圓睜,直視陳數(shù)。
此題暗藏玄機,表面平和,實則深邃難測。
陳數(shù)靜候朱木與老夫人推算,片刻之后,他們所料之驚愕顯于形色。
“數(shù)目是否駭人聽聞?”
“答案確鑿,乃億萬粒米,大抵五億有余!”
“一斤米約一萬五千粒,若地主守信,一月之后需償付農(nóng)夫約三萬五千斤米,即糧食三千五百石!”
“然而最可能的情形,是地主勃然大怒。”
陳數(shù)自詡風趣,但朱家兩代人均未展露笑顏。
他們深知此數(shù)學題背后隱藏的可怕 ** ,此情此景,不正如老朱政策下宗室人口未來的激增嗎?
無論供奉多少,若老朱堅持供養(yǎng)宗室,大明朝終將被其拖累。
盡管實際情況或許不如算術題般規(guī)律,宗室成員不會代代翻倍,老一輩亦會逝去,但這不影響結論的推導。
“ ** 之策,原來如此!”朱標喃喃自語,近乎癲狂。
“可有對策?”
馬皇后相較于父子二人,稍顯鎮(zhèn)定。
她相信陳數(shù)既然指出問題,必有解決之道。
陳數(shù)笑道:“解法頗為簡單。”
“關鍵在于宗室成員眾多,數(shù)量勢必持續(xù)膨脹?!?/p>
“若皇室能控制供養(yǎng)的宗室數(shù)目,財政便無憂矣。”
“但以老朱的性情,改變似乎無望?!?/p>
“來,咱們飲酒,不談此事了?!?/p>
“陳兄,別……”朱標見陳數(shù)欲言又止,焦急懇求,“你若不說清楚,豈非要急煞我也?”
“好兄弟,你就告知我吧!”
陳數(shù)大笑:“朱兄,你這性子,適合戶部!”
“戶部掌管國家錢糧,正需你這般追根問底之人?!?/p>
“你細想便知,無需我多言。
歷代封王,不僅大明,其他朝代亦未見大亂?!?/p>
“皆因皇帝總懷老農(nóng)之念,欲保子孫萬代?!?/p>
“若政策改為僅嫡長子承襲爵位,其余子弟代代削減待遇,欲得恩賞,便赴戰(zhàn)場立功?!?/p>
“如此既保國庫無虞,亦使后世皇室保持勇武之氣!”
“好!”密室中的老朱不禁稱贊,隨即意識到失態(tài),連忙噤聲。
他眼中滿是慶幸與對陳數(shù)的贊賞,這位昔日的對手,如今的智者,依舊犀利如初!
若他人指出老朱政策之失,他必嗤之以鼻。
為王者,心如磐石,難認己過。
但陳數(shù)僅以一道數(shù)學之題,便讓老朱明了冊封宗室背后的沉重經(jīng)濟負擔。
縱使老朱固執(zhí),陳數(shù)亦能將其拉回現(xiàn)實。
“還是先生知我心!”皇帝大笑,舉杯痛飲。
他自比為老農(nóng),因歷經(jīng)艱辛,故盼子孫安康。
然而,老朱忘卻身為 ** 之責,不懂權衡,善意或?qū)⒋竺髦糜陔U境。
同時,皇帝亦思及陳數(shù)所言官員俸祿之事,及他所忽視的平衡之策,此策已為后代埋下禍根。
人心難測,過于清明則無生機。
身為 ** ,他望官員俸祿適度。
然何為適度,人心各異,貪婪之時,違法亂紀之事屢禁不絕。
老朱嚴懲一批,卻收效甚微。
大明官員仍冒死為非作歹,他自省卻未曾認錯。
但他不得不承認,嚴懲至今,實則已敗。
大明此風依舊,皇帝已厭殺戮,或許日后還會動手,但制裁之力,已難撼大明根基。
“此乃老朱與官員間另一種微妙平衡?!?/p>
“若增俸祿,使常人遠離此等污濁,豈不優(yōu)于默許此等行為?”
皇帝自語,若有人聞,定感驚愕。
因老朱從不認錯。
“若先生以大義責我,為官員開脫,我朱元璋絕不從之!”
“宗室政策、官員俸祿,先生所指,乃是我這 ** ,忘卻平衡之道?!?/p>
“老朱服矣!”
皇帝起身,密室空蕩。
他憶起被陳數(shù)說服之時。
他隔墻向陳數(shù)躬身行禮,一如往昔。
與智者言,無需多語。
皇帝頓悟陳數(shù)之意,豁然開朗。
他雖通透,墻外朱標卻稍顯不足。
然朱標深思后,亦鄭重起身,向陳數(shù)行禮。
“朱兄,不必如此!”
“閑聊而已,無須多禮?!?/p>
陳數(shù)阻朱標,為其斟酒。
“陳兄,你當受此禮!”
“我將赴戶部履職,這些知識對我極為寶貴?!?/p>
“陳兄,你常言算術,我讀書時先生很少提及。”
“聽你講解,我覺此學甚為實用!”
朱標此言,得到馬皇后與密室中老朱的贊同。
算術,本為君子六藝之一,國子監(jiān)亦設算學博士。
然而,此學已不被官府看重,即便是朱標與皇上,亦少接觸。
今日,陳數(shù)以數(shù)學為例,揭露宗室政策之弊,同時激起朱標對算學的興趣。
“它非但有用,而是至關重要!”
“可惜,大明現(xiàn)行教育體制偏離正道,重道德而輕實用技藝,頭重腳輕。”
“算學被視為卑微之學?!?/p>
“或許僅我們這些商人,因生計所迫,仍在研習。”
“可悲的是,大明有堅實的算學根基,卻恐被后世外人超越?!?/p>
陳數(shù)欲言又止,皇上與太子卻對“道術”二字留意。
“道和術?”
“陳數(shù),你對現(xiàn)行教育體制似有不滿?”
馬皇后巧妙轉(zhuǎn)至道術話題。
“我認為,圣人之言為道。”
“你所言數(shù)學,則為術。”
“如今,科舉儒林皆過分強調(diào)君子之道,忽視小術之重?!?/p>
“但這真錯了嗎?”
“畢竟,大道在前,何必繞行小道?”
“我覺這并無不妥,你有異議?”
陳數(shù)冷笑回應:
“道理本身無錯,道乃圣人之言,自當學習?!?/p>
“但若道為主干,術則為枝葉?!?/p>
“重道而輕術,看似抓根本,實則頭重腳輕?!?/p>
“或說,一切皆空談?!?/p>
“道理再宏大,有何實意?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誰不知?可真正影響他們了嗎?”
“又說,君王應行王道、施仁政,此乃至理?!?/p>
“但為何不能私下教皇子實用治國之術?”
“應以道為本,以術為用,輕視術,如自斷手足。”
“數(shù)學便是例證……”
陳數(shù)指向朱標:“你即將在戶部任職?!?/p>
“治國理財,你精通算術嗎?”朱標茫然頷首,陳數(shù)緊追不舍:
“假如你掌管戶部,賬目有誤如何應對?”
“手下人若造假賬,你如何辨別?”
“你又如何讓不通算術的皇上理解賬目?”
朱標面露難色,無言以對。
帝國的運作實則仰仗戶部的一套邏輯體系。
它足夠運作,卻遠非無瑕。
作為太子,朱標曾留意戶部事務,察覺到賬目屢屢出錯。
此刻,他開始深思:是否因自己算術不精所致?
“道,乃普遍真理,誠然如此!”
“但若拘泥于大道,忽視專業(yè)細分,實屬謬誤!”
“李善長若統(tǒng)兵,能否勝任?徐達管錢糧,又當如何?”
“專業(yè)人才各展所長,朝廷效率定會大增!”
“但歷代 ** 多忽視這點,只讀四書五經(jīng),受命于天,不擅則再學。”
“天才或許能駕馭,但世人難皆為天才。”
“因此,眾多官員難以稱職,尤其技術官職?!?/p>
陳數(shù)這番言論,讓皇帝與朱標陷入沉思。
雖略顯叛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其理。
然而,理雖清晰,實踐卻難。
陳數(shù)似乎也有所察覺,點到為止。
“酒已半酣,我不能再飲?!?/p>
“朱兄,夫人,我們是否就此告別?”
夜深,陳數(shù)醉眼 ** ,起身告辭。
馬皇后與朱標起身相送。
皇后道:“先生愿指點犬子,馬氏感激不盡,望先生常來。”
“夫人客氣了,我還需朱兄相助尋人呢?!?/p>
朱標欲送,卻被陳數(shù)婉拒。
望著陳數(shù)蹣跚而去,朱標默然。
轉(zhuǎn)身時,見父皇不知何時已至,二人面色凝重。
“父皇,兒臣不負所望,已得您所期答案?!?/p>
皇帝默默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