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村里都沉浸在周家的悲傷氛圍中。周父的葬禮辦得很簡單,劉富作為大隊書記,出面幫著張羅了些事,劉大壯則以身體不舒服為由,一直待在家里,徹底避開了所有與周家接觸的機會。
王桂英看著兒子整天悶在屋里,心里有些嘀咕,但劉富覺得兒子這次“轉(zhuǎn)性”其實是好事,至少不像以前那樣整天瞎混,也就沒多說什么。
劉大壯可沒真的閑著。他利用這幾天時間,仔細梳理了原主的記憶,同時結(jié)合自己對那個年代的了解,開始盤算著怎么才能在不引起懷疑的情況下,搞點“小動作”。
七十年代末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jīng)開始吹起,雖然農(nóng)村的變化還不明顯,但一些思想活絡(luò)的人已經(jīng)開始偷偷摸摸地做點小生意了。劉大壯記得,再過一兩年,政策會越來越寬松,個體戶、萬元戶這些詞會逐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里。
他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先機。
可是,做什么好呢?
搞養(yǎng)殖?家里沒那么多本錢,而且風險也大。
開工廠?更不現(xiàn)實,政策還不允許,而且啟動資金是個天文數(shù)字。
想來想去,還是從小處著手比較穩(wěn)妥。比如,倒賣一些緊俏的小商品。
原主的記憶里,鎮(zhèn)上的供銷社里,很多東西都是憑票供應(yīng)的,像的確良布料、電子表、尼龍襪子這些,都是稀罕物,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但他知道,在一些靠近邊境或者交通要道的地方,已經(jīng)有人開始偷偷倒賣這些東西了,雖然風險不小,但利潤也很可觀。
劉大壯決定,先去鎮(zhèn)上探探情況。
這天吃過早飯,他對劉富和王桂英說:“爹,媽,我想去鎮(zhèn)上一趟,買點東西?!?/p>
“買啥?家里啥都不缺。”王桂英說。
“我想買幾本農(nóng)技的書看看,”劉大壯早就想好了借口,“整天在地里瞎干也不行,得學點技術(shù),看能不能把咱家那幾畝地種得好點?!?/p>
這話讓劉富很是意外,隨即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行啊,你有這個心思就好!去吧,路上小心點。”說著,從口袋里掏出幾張毛票遞給劉大壯,“拿著,買點吃的?!?/p>
劉大壯接過錢,心里有點暖。不管怎么說,這具身體的父母,對原主還是真心疼愛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從村里到鎮(zhèn)上有十幾里地,沒有公交車,只能步行。劉大壯走了快兩個小時,才到了鎮(zhèn)上。
鎮(zhèn)子不大,一條主街貫穿南北,兩旁是一些低矮的平房,供銷社、郵電局、衛(wèi)生院、國營飯店……都是典型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產(chǎn)物。街上的人不多,大多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臉上帶著淳樸而又略顯麻木的神情。
劉大壯先去了供銷社。里面人不少,都在排隊憑票購物。他裝作閑逛的樣子,在里面轉(zhuǎn)了一圈,果然看到很多東西都缺貨,尤其是那些時髦的小商品,貨架上空空如也。
他沒多停留,轉(zhuǎn)身走出供銷社,在鎮(zhèn)上轉(zhuǎn)了起來。他注意到,在鎮(zhèn)子邊緣,靠近公路的地方,有幾個鬼鬼祟祟的人,看到有人經(jīng)過就會低聲問幾句,像是在做什么交易。
劉大壯心里有底了。那應(yīng)該就是“倒爺”了。
他沒有立刻上前,而是在附近觀察了一會兒。那些人交易的東西,大多是一些布料、手表、半導體收音機之類的,都是緊俏貨。買的人看起來也都是鎮(zhèn)上或者附近村里條件比較好的。
看來,這生意確實有市場。
但他也知道,這種“投機倒把”的行為,在當時還是明令禁止的,風險很大,一旦被抓住,輕則沒收貨物罰款,重則可能被勞教。
必須小心行事。
劉大壯沒再停留,去書店買了幾本農(nóng)技書,又在國營飯店買了兩個肉包子,算是犒勞自己,然后就匆匆往回趕。
回到家,劉富看到他買的書,更是高興,一個勁地說:“好,好,多學點東西總是沒錯的?!?/p>
接下來的日子,劉大壯表現(xiàn)得像個真正的“好青年”。白天跟著劉富下地干活,雖然還是累,但比剛開始好多了;晚上就抱著那些農(nóng)技書看,偶爾還會跟劉富討論幾句種地的問題,把劉富唬得一愣一愣的,覺得兒子真是長大了,懂事了。
但暗地里,他一直在留意著各種信息。他利用去鎮(zhèn)上趕集的機會,又和那些“倒爺”接觸了幾次,旁敲側(cè)擊地了解了他們的進貨渠道和銷售方式。
他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貨源大多來自南方沿海城市,通過一些隱秘的渠道運過來,然后再分散到各個地方。利潤確實很高,比如一塊的確良布料,在供銷社憑票供應(yīng)是幾塊錢,他們倒賣就能賣到十幾塊,甚至更高。
劉大壯動心了。他手里沒多少錢,只有這幾個月攢下的一點零花錢,還有劉富偶爾給的一些,加起來也就幾十塊。這點錢,對于倒賣生意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他需要啟動資金。
怎么才能弄到錢呢?
他想到了家里的那幾畝地?,F(xiàn)在種的都是玉米和小麥,收入不高。如果能改種一些經(jīng)濟價值更高的作物,比如蔬菜,是不是能多賺點錢?
他翻了翻買來的農(nóng)技書,又結(jié)合自己模糊的記憶,知道再過一兩年,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對新鮮蔬菜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他決定試試。
這天晚上,吃飯的時候,劉大壯猶豫了一下,還是開口了:“爹,我想跟你商量個事?!?/p>
“啥事?你說。”劉富放下筷子。
“咱家那幾畝地,能不能改種點蔬菜?”劉大壯說,“我看農(nóng)技書上說,種蔬菜比種糧食收入高,而且鎮(zhèn)上的飯店、供銷社都需要蔬菜,應(yīng)該不愁賣?!?/p>
劉富皺起了眉頭:“種蔬菜?那哪行?。∽孀孑呡叾际欠N糧食的,蔬菜能當飯吃?再說了,種蔬菜麻煩得很,還得澆水、施肥、打藥,哪有種糧食省心?”
“爹,時代不一樣了,”劉大壯耐心地解釋,“現(xiàn)在城里的人越來越多,對對蔬菜的需求肯定越來越大。咱們種出來的蔬菜,能賣到鎮(zhèn)上的飯店,甚至可以想辦法運到縣城去,價錢肯定比糧食高得多。您想啊,一畝地種糧食,一年能收多少?換成蔬菜,說不定能多賺一倍的錢。”
王桂英也在一旁勸道:“他爹,大壯也是為了家里好,要不……就試試?先少種點?”
劉富沉默了。他不是沒想過改善家里的生活,但一輩子跟土地打交道,早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維,不敢輕易冒險。糧食是根本,萬一蔬菜種不好賣不出去,一家子吃什么?
劉大壯看出了他的顧慮,又說:“爹,咱們不用全改,就把村東頭那半畝地試試水。那地離河邊近,澆水方便,就算種砸了,也損失不大。如果成了,咱們再慢慢擴大。”
半畝地,確實不算多。劉富琢磨了半天,看著兒子眼里的認真勁,心里一動。這陣子兒子確實變了,懂事了,也有想法了,或許……真的可以試試?
“行,”劉富終于點了頭,“就按你說的,先種半畝地試試。要是搞砸了,以后就別瞎折騰了。”
“謝謝爹!”劉大壯心里一喜,連忙保證,“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干,不會讓您失望的。”
說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劉大壯就帶著工具去了村東頭的那半畝地。他先是仔細翻了地,把土塊打碎,又去河邊挑了好幾擔水,把地澆透。然后,他去鎮(zhèn)上的種子站,用自己攢的錢買了些黃瓜、西紅柿、茄子的種子——這些都是他記憶里比較好種,而且銷路不錯的蔬菜。
接下來的日子,劉大壯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這半畝菜地上。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澆水、除草、施肥,中午頂著大太陽觀察菜苗的長勢,晚上回來還抱著農(nóng)技書研究怎么防治病蟲害。
劉富和王桂英看在眼里,既心疼又欣慰。心疼兒子遭罪,欣慰他有了上進心。劉富有時也會去地里搭把手,看著那些綠油油的菜苗一天天長大,心里也漸漸有了盼頭。
周圍的村民一開始都覺得劉大壯在瞎折騰,背后議論紛紛。
“你看劉書記家的大壯,不好好種糧食,搗鼓那些草芽子干啥?”
“就是,糧食才是正經(jīng)莊稼,那些蔬菜能當飯吃?我看他就是閑的!”
劉大壯聽到了也不辯解,只是埋頭干活。他知道,說再多都沒用,只有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多月后,地里的黃瓜開始爬藤,西紅柿結(jié)出了青綠色的果子,茄子也長出了嫩嫩的雛形,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又過了半個月,第一批黃瓜成熟了,頂花帶刺,鮮嫩欲滴。劉大壯摘了滿滿一籃子,足足有二三十斤。
“爹,媽,咱們的黃瓜熟了!”他提著籃子回到家,興奮地喊道。
劉富和王桂英連忙圍過來看,看著那些新鮮的黃瓜,眼里都露出了驚喜的神色。
“這黃瓜長得真不賴!”劉富拿起一根,掂量了一下,“看著就好吃?!?/p>
“那是,也不看看是誰種的?!眲⒋髩训靡獾卣f。
“趕緊洗洗,嘗嘗?!蓖豕鹩⑿χf。
洗干凈的黃瓜咬在嘴里,清脆爽口,帶著一股清甜。劉富和王桂英吃得贊不絕口。
“這么好的黃瓜,拿到鎮(zhèn)上去賣,肯定能賣個好價錢?!蓖豕鹩⒄f。
“嗯,”劉大壯點頭,“明天我就去鎮(zhèn)上試試。”
第二天一早,劉大壯挑著兩筐黃瓜去了鎮(zhèn)上。他沒去供銷社——那里進貨有固定渠道,而且價格壓得低。他直接去了鎮(zhèn)上的國營飯店門口。
那個年代,國營飯店是鎮(zhèn)上最熱鬧的地方之一,來往的人多,對蔬菜的需求量也大。
他剛把擔子放下,就有一個穿著白大褂、戴著帽子的師傅走了出來,看樣子是飯店的廚師。
“你這黃瓜賣嗎?”廚師打量著筐里的黃瓜,問道。
“賣!師傅,您看我這黃瓜,剛從地里摘的,新鮮得很!”劉大壯連忙說。
廚師拿起一根看了看,又聞了聞,點了點頭:“確實不錯。多少錢一斤?”
“您給個價吧,合適就賣?!眲⒋髩巡幌氇{子大開口,先看看行情。
廚師想了想:“一毛五一斤,怎么樣?”
當時糧食的價格也就幾分錢一斤,一毛五一斤的黃瓜,已經(jīng)算是高價了。劉大壯心里一算,這兩筐黃瓜差不多五十斤,能賣七塊五,比種糧食強多了!
“行!就按您說的價!”劉大壯爽快地答應(yīng)了。
廚師讓學徒把黃瓜搬到后廚,當場給了劉大壯七塊五毛錢。拿著手里沉甸甸的紙幣,劉大壯的心里樂開了花。這是他穿過來之后,靠自己的努力賺到的第一筆錢,意義非凡。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接下來就順理成章了。隨著西紅柿、茄子陸續(xù)成熟,劉大壯每隔幾天就會挑一擔蔬菜去鎮(zhèn)上的國營飯店,有時也會賣給一些條件好的人家,每次都能賣不少錢。
一個多月下來,光是這半畝地的蔬菜,就賺了將近一百塊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兩個月的工資了。
劉富和王桂英看著兒子拿回的錢,笑得合不攏嘴。劉富再也不說兒子瞎折騰了,反而主動提出,把家里另外兩畝地也改成菜地。
周圍的村民也都傻眼了,看著劉家每天進賬,心里又羨慕又嫉妒,再也沒人敢說閑話了,甚至有人開始偷偷向劉大壯請教種蔬菜的技術(shù)。
劉大壯沒有藏私,力所能及地給他們一些指導。他知道,一個人富不算富,帶動大家一起富,才能更好地站穩(wěn)腳跟,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手里有了錢,劉大壯開始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光靠種蔬菜,規(guī)模還是太小,賺錢太慢。他要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
他想起了之前在鎮(zhèn)上看到的那些“倒爺”,想起了那些緊俏的小商品?,F(xiàn)在他有了啟動資金,可以嘗試著做點小買賣了。
但他沒有貿(mào)然行動。他知道,“投機倒把”的風險依然存在,必須謹慎。他決定先從身邊的小需求做起,比如,村里人縫補衣服需要針線、紐扣,家里需要火柴、肥皂這些日用品。這些東西雖然利潤不高,但需求穩(wěn)定,風險也小。
他跟劉富和王桂英說了自己的想法。這次,劉富沒有反對,只是叮囑他一定要小心,別惹麻煩。
得到父母的支持,劉大壯更加有信心了。他用手里的錢,去縣城的批發(fā)市場批了一些針線、紐扣、火柴、肥皂之類的日用品,然后在村里擺了個小攤。
沒想到,生意竟然出奇的好。以前村里人買這些東西,都要跑到鎮(zhèn)上去,很不方便?,F(xiàn)在劉大壯把攤擺在村里,價格也跟供銷社差不多,大家自然樂意照顧他的生意。
每天收攤后,劉大壯都會把賺來的錢仔細清點,心里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擺脫原主的悲劇命運,朝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前進。
而周家,似乎已經(jīng)漸漸淡出了他的生活。偶爾從村民的閑聊中聽到一些關(guān)于他們的消息:周武和李英姿還是吵吵鬧鬧,但感情似乎越來越深;周文考上了大學,成了村里的驕傲,但也變得更加高傲;周雙……聽說一直悶悶不樂,還沒有嫁人。
劉大壯聽到這些,心里沒有絲毫波瀾。他知道,沒有了他的介入,周雙的命運或許會不一樣,但那已經(jīng)與他無關(guān)了。他現(xiàn)在只想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守護好自己的家人,然后,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去邂逅那個他心儀的姑娘——林郁郁。
他記得,按照情節(jié),林郁郁應(yīng)該會在不久后出現(xiàn)在縣城的文工團里。他期待著與她的相遇,那將是他擺脫情節(jié),走向新生的另一個重要節(ji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