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裹挾著草木清香,斜斜穿過書房窗欞,在堆積如山的卷宗上投下斑駁光斑。李三才背著手立在書案前,指尖捏著份泛黃卷宗,封皮上"萬歷十年?張居正案"的字跡被歲月磨得發(fā)虛,卻仍透著沉甸甸的分量。他的眉頭擰成川字,指節(jié)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要將卷宗里的過往捏碎。
李恪端著雨前龍井走進來,茶盞在托盤上輕晃,碧色茶湯映出他謹慎的影子。剛到門口,就見李三才猛地將卷宗拍在案上,宣紙摩擦的脆響在寂靜里炸開,驚得窗外的麻雀撲棱棱飛走。
"大人,何事煩憂?"李恪將茶盞放在案邊,聲音壓得極輕。目光掃過案上散落的紙頁,"奪情""考成法""抄家"等字眼像小石子扎眼——這些是他在《明神宗實錄》里反復(fù)看過的詞,屬于那個讓大明國庫充盈、卻落得死后抄家的改革家:張居正。
李三才嘆了口氣,指節(jié)在卷宗上輕輕敲擊:"張江陵的舊案,真是陰魂不散。前日吏部有人提請平反,立刻就有御史跳出來罵'為奸佞翻案,動搖國本'。"他拿起卷宗,封皮的墨跡都發(fā)灰了,"這案子過去快二十年了,還是能讓朝堂吵翻天。"
李恪的心跳漏了一拍?!睹魃褡趯嶄洝防镎f張居正"威權(quán)震主,禍及身后",可那些冰冷文字,此刻在李三才的嘆息里,突然有了溫度。"他的舊部還在活動?"他想起書中記載的張居正黨羽清算慘狀,忍不住問。
"何止活動。"李三才端起茶盞卻沒喝,望著裊裊熱氣,"前日見了曾省吾,他鬢角都白了,還在為張居正侄子求個小官。還有游七……"他頓了頓,聲音壓得更低,"有人在江南見了他,隱姓埋名做起了布商。"
"游七?"李恪的瞳孔驟然收縮。這個名字像把鑰匙,撞開記憶閘門——張居正的管家游七,倒臺后被流放,卻在萬歷十二年寒食節(jié)雨夜失蹤。《明神宗實錄》只寫"越獄不知所蹤",但他曾在野史里看到:游七失蹤前夜,與東廠小校密會,而那小校,后來成了劉僑的副手。
"大人可知游七失蹤的具體時日?"李恪的聲音發(fā)緊,指尖無意識叩著案邊。
李三才意外看他一眼:"你問這個做什么?"沉吟片刻還是答道,"萬歷十二年三月初七,寒食節(jié)。江南下大雨,監(jiān)獄后墻泡塌,等發(fā)現(xiàn)時人早沒了。"
三月初七。李恪在心里默念,與野史記載分毫不差。他突然想起劉僑上次拜訪時,曾隨口問蘇州布商行情——當時只當閑聊,此刻想來,或許是在打探游七的蹤跡。
"這游七手里,怕是握著要命的東西。"李恪盡量讓語氣平淡,"否則東廠不會追查這么多年。"
李三才的眼神沉下去:"何止要命。張居正推考成法時,多少官員的把柄都在他手里。據(jù)說他藏著本賬冊,記著誰收了好處、誰暗地反對改革。"他重重放下茶盞,茶湯濺出些微,"這賬冊要是露面,半個朝堂都得地震。"
李恪的后背泛起薄汗。他仿佛看見那本賬冊在歷史迷霧里閃動,而劉僑的眼睛,正死死盯著它。難怪劉僑一直盯李府,不只是為他這個"妖人",更懷疑李三才與張居正舊部有牽連——畢竟李三才當年,曾受過張居正的提拔。
"大人近來與曾省吾往來,怕是已被人盯上了。"李恪低聲提醒,聲音里藏著自己都沒察覺的緊張。
李三才苦笑:"盯上又如何?曾省吾是我同年,當年沒張居正力保,我哪有今日。做人不能忘本。"他拿起卷宗,輕輕撫平褶皺,"只是沒想到,二十年前的舊案,還能掀起這么大的風(fēng)浪。"
陽光漸漸西斜,光斑移到墻角銅爐上,火光跳動著,映得卷宗上的字跡忽明忽暗。李恪望著火光,突然覺得歷史像這爐火——看似熄了,底下卻藏著未燃盡的火星,稍不留意就會復(fù)燃。
他摸了摸懷里的手機,金屬外殼冰涼刺骨。里面存著張居正改革年表,精確到月的記載,此刻突然有了千鈞重量?;蛟S他知道的"未來",不只是幫自己立足,還能在這舊案余波里,看清暗處的漩渦。
"大人,"李恪猶豫片刻開口,"若游七真在江南,定然逃不過東廠耳目。您……還是暫避鋒芒為妙。"
李三才深深看他一眼,沒說話,只是將卷宗鎖進樟木箱。鎖舌扣上的輕響,像聲嘆息,在書房里繞了幾圈,才漸漸散去。
李恪退出書房時,西跨院的梅樹影在暮色里拉得很長,像個沉默的驚嘆號。夜風(fēng)漸起,廊下風(fēng)鈴叮當作響,那聲音里沒了春日的輕快,竟帶著幾分山雨欲來的寒意。他知道,張居正的舊案陰影,已經(jīng)纏上李府,而他這個來自未來的過客,即將被卷入更深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