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銅鼓聲震公元六世紀某個清晨,嶺南高涼郡的山間彌漫著薄霧。
銅鼓聲自群山間隆隆傳出,驚起林中飛鳥。俚人部落的男女老少聚集在祭壇周圍,
臉上涂著赭石顏料,目光聚焦在場中央那位少女身上。少女約莫十五六歲,身形矯健如豹,
雙眸明亮如星。她手握一柄青銅短劍,正與三名壯年武士對峙。突然,她動了,身影如電,
短劍在空中劃出凌厲弧線。不過眨眼工夫,三名武士手中的木棍皆被擊落在地。
人群中爆發(fā)出震天歡呼:“冼英!冼英!冼英!”這位名叫冼英的少女,
正是日后威震嶺南、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的冼夫人。而她傳奇的一生,
就從這片被稱為“南蠻之地”的嶺南山區(qū)開始……第一章 俚人明珠公元512年,
冼英出生于高涼郡一個俚人酋長家庭。俚人是嶺南土著民族,
以勇猛剛毅、不屈服于強權(quán)著稱。冼氏世代為俚人首領,統(tǒng)領著方圓數(shù)百里的部落聯(lián)盟。
冼英自幼與眾不同。當其他女孩學習織布繡花時,她卻癡迷于武藝和兵法。
她常常偷偷躲在樹后,觀看兄長們練武,然后自己找僻靜處模仿苦練。七歲那年,
部族遭受周邊部落襲擊?;艁y中,小冼英不僅沒有害怕,反而爬上高處觀察敵情,
然后跑到父親身邊說:“阿爹,他們?nèi)瞬欢?,只是虛張聲勢。我們可以從后面包抄?/p>
”父親冼輝驚訝于女兒的膽識,依計行事,果然大獲全勝。從此,
他不再將冼英當作普通女孩養(yǎng)育,而是帶在身邊,親自教授武藝和領導之道。冼英天賦異稟,
一點即通。到十二歲時,已能熟練使用刀、劍、弓等多種武器,
甚至發(fā)明了一種適合山地作戰(zhàn)的短矛投擲技法。更難得的是,
她有著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能準確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克敵制勝的策略。
十五歲那年,父親病重。臨終前,他將冼英叫到榻前,
鄭重地將象征首領地位的銅鼓杖交到她手中。“英兒,我們俚人世代居住于此,
常被漢人官府欺壓,也被其他部落侵擾。我本應傳位給你兄長,但他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
唯有你,既有勇士的膽魄,又有首領的智慧。從今以后,部落就托付給你了。
”冼英含淚接過銅鼓杖:“阿爹放心,我必竭盡全力,保護我們的族人。
”老酋長微微搖頭:“不只要保護我們的族人。你要記住,真正的強大不是征服他人,
而是讓不同的人能夠和平共處。漢人也好,俚人也好,僚人也好,都是這片土地的子民。
”這番話深深烙印在冼英心中。她繼任首領后,果然展現(xiàn)出非凡才能。她改革部落舊制,
嚴明紀律,禁止部眾搶劫過往商旅;她教授族人農(nóng)耕新技術,改善生活;她還調(diào)解各部矛盾,
逐漸將周邊小部落納入聯(lián)盟。短短三年間,冼英領導的部落聯(lián)盟日益強大,聲威遠播。
周邊部落既敬畏又忌憚,稱她為“俚人明珠”、“南嶺鳳凰”。然而,真正改變冼英命運的,
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第二章 緣定高涼公元535年秋,
高涼郡太守馮融接到急報:俚人部落聯(lián)盟發(fā)生內(nèi)亂,原首領冼輝之女冼英平定叛亂,
現(xiàn)已掌控大局。馮融是北燕皇族后裔,祖上因避戰(zhàn)亂南遷,世代為嶺南地方官。
他深知俚人勇悍難馴,歷任太守多采取高壓政策,結(jié)果反而引發(fā)更多沖突。
“這個冼英是何許人物?竟能如此迅速平定內(nèi)亂?”馮融問幕僚。
幕僚回答:“據(jù)說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子,但武藝高強,智慧超群,深受各部落擁戴。大人,
此女不簡單,需小心應對?!瘪T融沉思片刻:“備禮,我親自去會會這位女首領。”數(shù)日后,
馮融帶著少量隨從前往俚人聚居區(qū)。剛到山口,就被一隊俚人武士攔住?!皾h官止步!
此乃俚人之地,不得擅入!”馮融的侍衛(wèi)當即拔刀相向,氣氛頓時緊張。就在這時,
一個清亮的女聲傳來:“收起武器!對客人豈能無禮!”眾人望去,
只見一位身著靛藍俚人服飾的年輕女子騎馬而來。她未施粉黛,卻眉目如畫;不著華服,
卻氣度非凡。正是冼英。冼英下馬行禮:“小女子冼英,不知太守大人駕臨,有失遠迎,
還望海涵?!瘪T融暗暗稱奇:這女子不僅漢語流利,而且舉止得體,完全不像深山蠻女。
“冼首領多禮了。本官聽聞貴部有新首領即位,特來道賀。”冼英微笑:“大人請隨我來,
已備薄酒為大人接風?!毖缦希T融仔細觀察冼英。她言談舉止既有俚人的直率豪爽,
又不失分寸禮節(jié)。更令他驚訝的是,冼英對郡內(nèi)事務了如指掌,
甚至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建議?!百最I如何知道這些?”馮融忍不住問。
冼英答道:“我常派人到市集交易,了解外界情況。也曾暗中到郡城觀察,見百姓生活困苦,
官府稅收繁重,許多人生計艱難。”馮融嘆息:“實不相瞞,本官也想減輕賦稅,
但郡兵糧餉、官員俸祿皆賴于此。加之周邊動蕩,不得不維持一定兵力。
”冼英目光炯炯:“大人若信得過小女子,我可助大人平定周邊,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
”馮融心中一動。他早有改革之心,但苦于實力不足。若有冼英和俚人部落的支持,
或許真能有所作為。此次會面后,馮融與冼英多次往來。
他越來越欣賞這位年輕女首領的智慧和胸懷,
甚至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讓兒子馮寶娶冼英為妻。當時馮寶正在建康太學讀書,
是嶺南少有的青年才俊。馮融修書一封,急召兒子回鄉(xiāng)。馮寶接到父親書信,心中忐忑。
他聽說過冼英的名聲,想象中那是個渾身刺青、手持人骨的蠻族巫女。但父命難違,
只得收拾行裝返回高涼。回到高涼,馮寶先去見了父親。馮融看出兒子的憂慮,
笑道:“莫要多想,明日隨我去見冼首領便是?!贝稳眨T寶懷著志忑心情隨父親前往俚寨。
一路上,他想象著各種可怕場景,手心冒汗。到了寨中,卻見秩序井然,田疇整齊,
完全不似想象中蠻荒模樣。更讓他驚訝的是,
迎接他們的冼英竟是一位英姿颯爽、眉目如畫的年輕女子,言談舉止大方得體,
全無蠻夷之氣。冼英也對馮寶印象深刻。這位太守公子沒有一般漢官的傲慢,反而謙和有禮,
眼神中透著睿智。兩人交談甚歡,從農(nóng)耕技術到詩詞歌賦,竟有許多共同話題。
馮融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事后他分別詢問兩人意見,果然都對婚事沒有異議。
公元536年春,馮寶與冼英在高涼郡城舉行盛大婚禮。漢俚兩族百姓齊聚慶賀,熱鬧非凡。
新婚之夜,馮寶握著冼英的手說:“我原以為這是一場政治聯(lián)姻,
沒想到能娶到你這般奇女子?!辟⑽⑿Γ骸拔乙矝]想到,
漢人公子中也有你這般通達事理之人?!瘪T寶鄭重道:“從今往后,我們夫妻同心,
定要讓這嶺南之地成為人間樂土?!辟Ⅻc頭,眼中閃著希望的光芒。這場婚姻,
改變了嶺南的歷史走向……第三章 初露鋒芒婚后的冼英并未像傳統(tǒng)漢族婦女那樣深居閨中,
而是在丈夫馮寶的支持下,繼續(xù)參與部落事務,同時協(xié)助處理郡政。
她很快發(fā)現(xiàn)高涼郡存在的諸多問題:稅賦過重,官員腐敗,漢俚矛盾尖銳,
盜匪橫行……一日,冼英與馮寶巡視鄉(xiāng)里,見到幾個漢人差役正在強行征收賦稅,
一對俚人老夫婦跪地哀求?!按笕诵行泻?,今年收成不好,實在交不起這么多糧啊!
”差役惡聲惡氣道:“少廢話!交不起就拿女兒抵債!”冼英當即上前制止:“住手!
誰允許你們?nèi)绱似蹓喊傩??”差役見是太守公子和夫人,慌忙行禮,
但仍辯解道:“夫人明鑒,這是朝廷規(guī)定的稅額,我們也是奉命行事。
”冼英冷笑:“朝廷規(guī)定每人每年繳糧三斗,你們卻收一石!多出來的進了誰的口袋?
”差役頓時語塞。冼英轉(zhuǎn)身對馮寶說:“夫君,看來郡中吏治腐敗已極,非整頓不可。
”馮寶點頭:“我早知此事,但吏員盤根錯節(ji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啊。
”冼英目光堅定:“那就連根拔起!”回到府衙,冼英建議馮寶從整治稅收入手。
她親自挑選了一批正直的漢俚青年,組成巡察隊,明察暗訪各地稅收情況。不久,證據(jù)確鑿,
冼英親自帶人抓捕了十余名貪腐官吏。馮寶升堂審案,依法嚴懲,百姓拍手稱快。然而,
這場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へ┎芸抵泄唇Y(jié)土豪周師舉,企圖發(fā)動兵變,推翻馮氏統(tǒng)治。
公元538年夏,曹奎趁馮寶外出巡察之機,關閉城門,控制郡衙,并派人捉拿冼英。
危急關頭,冼英臨危不亂。她命侍女穿上自己的衣服吸引注意,自己則換上男裝,
憑借高超武藝翻越城墻,連夜趕往俚寨求援。次日清晨,曹奎正在郡衙得意,
盤算著如何向朝廷表功,忽聽城外鼓聲震天。他登上城樓一看,
頓時面如土色——城外黑壓壓全是俚人武士,少說有數(shù)千之眾!陣前,冼英銀甲白馬,
英姿颯爽,高聲喝道:“曹奎逆賊,速開城門投降,可免一死!”曹奎強作鎮(zhèn)定:“冼英,
你帶蠻兵圍攻郡城,是想造反嗎?”冼英大笑:“造反的是你!我乃太守之媳,朝廷命婦,
平定叛亂是我的責任!”這時,城墻上士兵騷動起來——原來馮寶已從外地帶兵返回,
與冼英里應外合。曹奎見大勢已去,試圖逃跑,卻被自己的部下擒獲。
原來冼英早已暗中聯(lián)絡城中心腹,策反了部分守軍。這場叛亂被迅速平定。
馮寶依法處決了曹奎等首惡,寬恕了脅從者。消息傳開,嶺南各州震動,
誰也不敢再小看這位俚人出身的太守夫人。經(jīng)此一事,馮寶更加倚重冼英。
夫妻二人攜手改革吏治,減輕賦稅,鼓勵農(nóng)耕,促進漢俚通商。短短數(shù)年,
高涼郡百姓生活明顯改善,漢俚關系大為緩和。冼英并不滿足于此。她深知,
要真正實現(xiàn)長治久安,必須改變俚人的一些落后習俗。她首先從自己部落開始,
廢除人祭、巫術害人等陋習,推廣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興辦學校教授漢字。
這些改革遭到部分保守族人的反對。一次,幾個部落長老聯(lián)合發(fā)難,指責冼英背叛俚人傳統(tǒng)。
冼英沒有強行壓制,而是設宴邀請各位長老,耐心解釋:“我們俚人勇武善戰(zhàn),這是優(yōu)點。
但如今時代不同了,單靠武力難以長久。漢人有文字可記錄歷史,有律法可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