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騎潰散的硝煙尚未在渭北平原上完全散盡,昭武寨內外的空氣卻已悄然轉換。那場風雪夜中的火牛奇襲,如同一道驚雷,不僅擊退了強敵,更在無形中淬煉了昭武營的筋骨與魂魄。寨墻上的血跡被新雪覆蓋,焦黑的牛尸和羌人遺骸被深埋于凍土之下,但勝利的余威和一種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卻在寨內悄然滋生、蔓延。
然而,李昭深知,一場慘勝,遠不足以支撐昭武營在這亂世中立足。真正的根基,不在刀槍,而在糧倉。當風雪漸歇,冬日慘淡的暖陽重新灑落大地時,他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那片承載著希望的田野——夏糧的搶收與冬糧的儲備,終于迎來了最關鍵的節(jié)點。
曬谷場。
這是昭武寨內最大的一片空地,如今被平整夯實,鋪滿了厚厚的葦席。金黃的麥粒和飽滿的粟米,如同流淌的黃金,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數(shù)百名寨民,無論男女老幼,都投入到了這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勞作中。壯勞力們揮舞著木耙,一遍遍翻動著鋪開的谷物,讓每一粒都充分沐浴陽光,蒸發(fā)掉最后一絲水汽。婦孺?zhèn)儎t手持簸箕和篩子,小心翼翼地篩去夾雜其中的碎石、草屑和空癟的谷殼。趙老栓如同最嚴厲的監(jiān)工,佝僂著腰,在谷堆間來回巡視,布滿老繭的手指捻起幾粒麥子,放在嘴里用力一咬,聽著那清脆的“嘎嘣”聲,臉上便露出滿意的笑容。
“干!干透了!好麥子!”他沙啞的聲音里充滿了喜悅,“粒粒飽滿,實誠!”
李昭也蹲在谷堆旁,抓起一把麥粒。沉甸甸的觸感,帶著陽光的溫度和泥土的芬芳,從指縫間滑落。他捻起一粒,放入口中咀嚼。淀粉的甘甜在舌尖化開,帶著谷物特有的醇厚。這是生命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
“頭兒,”王大抹了一把額頭的汗水,臉上帶著疲憊卻興奮的紅光,“都清點完了!麥子…麥子收了五百三十石!粟米收了二百七十石!總共…整整八百石!”
“八百石!”周圍響起一片壓抑的驚呼聲。這個數(shù)字,如同一劑強心針,瞬間驅散了連日來的疲憊和緊張。要知道,在漢代,一石約合后世六十公斤,八百石便是近五萬公斤糧食!對于昭武營這五百余口人而言,這不僅是活命的保障,更是未來發(fā)展的基石!
李昭心中也是一陣激蕩。他強壓住激動,沉聲問道:“損耗如何?種子預留了多少?”
“損耗極?。 蓖醮笈闹馗?,“按頭兒吩咐,曬谷場日夜有人看守,防火防雨防鳥雀,連老鼠洞都堵死了!種子…按最壞的打算,預留了足額的下季麥種和粟種,還有余裕!”
“好!”李昭站起身,目光掃過曬谷場上每一張洋溢著喜悅和期待的臉龐,“諸位辛苦了!這八百石糧食,是上天賜予,更是我們昭武營上下,用汗水、用血淚,甚至用性命換來的!每一粒,都彌足珍貴!”
他頓了頓,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現(xiàn)在,按‘官六民四’之制,分糧!”
“官六民四”! 這四個字,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人群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短暫的寂靜后,是壓抑不住的議論聲。雖然之前李昭早已宣講過此制的緣由,皇甫嵩的密信也給予了肯定,但當真正要按此比例分配這活命的糧食時,許多人心中依舊難免忐忑。畢竟,官家拿走六成,自己只得四成,這比例實在不低。
李昭沒有急于解釋,而是親自監(jiān)督分糧過程。 第一步,官倉入庫。 在趙老栓、王大等核心人員的見證下,整整四百八十石糧食,被小心翼翼地裝入新編的藤筐,墊上厚厚的干草和草木灰,由士兵押送,一筐筐抬入寨子西北角新挖的、最深最干燥的地窖之中。地窖入口,用沉重的石板封死,并加蓋了泥土偽裝。這是昭武營的命脈,是供養(yǎng)軍隊、購買鹽鐵、添置農具、應對饑荒戰(zhàn)事的戰(zhàn)略儲備!每一粒糧食的入庫,都伴隨著士兵們肅穆的注視和寨民們復雜的目光。 第二步,民戶分糧。 剩下的三百二十石糧食,則按戶分配。李昭親自制定了分配細則:壯勞力多、貢獻大的家庭,多分;老弱婦孺多、勞力少的家庭,保底。趙老栓帶著幾個老成持重的寨民,拿著簡陋的竹簡名冊,挨家挨戶,按人頭和貢獻點數(shù)稱量分發(fā)。每一戶領到糧食的人家,臉上都帶著難以置信的驚喜和沉甸甸的踏實感。雖然只有四成,但這是他們親手勞作、應得的份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希望!
“李頭兒…這…這真是給我們的?”一個抱著分得粟米的婦人,聲音哽咽,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都是你們的!”李昭溫和地點頭,“拿回去,藏好!省著點吃!明年,我們還要種更多的地,打更多的糧!”
當最后一戶領完糧食,曬谷場上只剩下堆積如山的谷殼和草屑時,一種難以言喻的氣氛在人群中彌漫開來。不再是單純的喜悅,而是一種混合著感激、信任和歸屬感的復雜情緒。他們親眼看到,那四百八十石糧食,一粒不少地入了官倉,那是整個寨子的根基。而他們手中的糧食,雖只有四成,卻足以讓他們熬過寒冬,看到來年的希望。李昭沒有食言!“官六民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就在這時,人群中不知是誰,率先朝著李昭的方向,緩緩跪了下去。 “謝李公活命之恩!” 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如同風吹麥浪般,曬谷場上,數(shù)百名寨民,無論男女老幼,紛紛朝著李昭的方向,深深拜伏下去! “謝李公活命之恩!” “李公大恩大德,永世不忘!” “李公!李公!” 呼喊聲起初還有些雜亂,但很快便匯聚成同一個聲音,如同山呼海嘯,在昭武寨上空回蕩! “李公!” “李公!”
李昭站在原地,看著眼前跪倒一片的人群,聽著那震耳欲聾的呼喊,心中百感交集。從潁川棄子,到流民頭領,再到今日被五百余口人尊稱為“李公”…這一路走來,步步荊棘,血淚交織。這聲“李公”,是認可,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他深吸一口氣,強壓下眼中的酸澀,上前一步,雙手虛扶:“諸位鄉(xiāng)親!快快請起!李昭何德何能,受此大禮!昭武營能有今日,非我李昭一人之功,乃是在場每一位兄弟姊妹,同心戮力,用血汗?jié)补喽鴣?!這聲‘李公’,昭愧不敢當!從今往后,昭與諸位,生死與共,福禍同當!必不負此心,不負此糧,不負此寨!”
他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真誠和力量。人群緩緩起身,看向李昭的目光,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崇敬和信賴。這一刻,李昭在昭武營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種無形的、堅韌的紐帶,將他和這五百余口人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李公!李公!”歡呼聲更加熱烈。
就在這民心沸騰、群情激昂的時刻,寨門處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一名風塵仆仆的信使,在張成的親自引領下,快步穿過人群,來到李昭面前。
“李頭兒!皇甫將軍密信!”張成壓低聲音,眼中帶著一絲激動和凝重。
李昭心中一動,立刻接過信使遞上的一個用蠟封得嚴嚴實實的竹筒。他揮手示意眾人安靜,然后走到一旁僻靜處,小心地打開竹筒,取出里面的絲帛。
絲帛上的字跡蒼勁有力,正是皇甫嵩親筆:
“昭武營李公親啟: 驚聞渭北捷報,破羌騎于風雪,保黎庶于危難,壯哉!快哉!公以流民之身,聚散卒,墾荒田,御強敵,行屯田之法,施仁政于民,更兼焚書拒董,大義凜然!此等氣節(jié),此等功業(yè),實乃漢室之幸,蒼生之福! ‘官六民四’之制,初見成效,民心歸附,根基乃固。此制雖無前例,然因地制宜,深合‘藏富于民,聚糧于國’之古訓。公之遠見,嵩深佩之! 然董卓暴虐,睚眥必報。羌患雖退,其禍未消。公處渭北,如利刃懸頂,不可不察。嵩雖遠在弘農,力有不逮,然心系關中,愿為公后援。公若有需,可遣心腹持此信物,附半塊虎符,至弘農尋我舊部王猛。彼處尚有糧秣甲胄若干,或可解公燃眉之急。 另,公所慮‘代田法’,嵩已遍查典籍,確為前漢增產(chǎn)良方。然此法需深耕細作,耗費人力畜力,非有穩(wěn)固根基不可輕試。公可于官田中擇上等良田數(shù)畝,先行試種,積累經(jīng)驗,待來年糧足畜壯,再行推廣。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公在渭北所為,雖逾常制,然為活民保境,實乃大義!望公勿疑,勿懼,砥礪前行!他日掃清寰宇,重振漢室,必有公之偉業(yè)! 勉之!勉之! 皇甫嵩手書?!?/p>
信不長,字字千鈞!李昭逐字逐句讀著,心潮澎湃?;矢︶圆粌H再次肯定了“官六民四”的合理性,更對他在渭北的所作所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漢室之幸,蒼生之福”!這份來自當世名將、漢室忠臣的認可,其分量之重,遠勝千軍萬馬!
更讓李昭驚喜的是,皇甫嵩不僅提供了弘農舊部王猛這條寶貴的物資補給線,附帶的半塊虎符作為信物。,還對他心心念念的“代田法”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建議!讓他先小范圍試種,積累經(jīng)驗,再圖推廣!這份雪中送炭的支持和切中要害的指點,讓李昭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李昭低聲念著信中的這句話,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皇甫嵩的鼓勵,如同黑暗中的燈塔,為他指明了方向,也堅定了他的信念!
他珍重地將絲帛和半塊虎符貼身收好,轉身,迎著曬谷場上數(shù)百雙充滿期待的目光,朗聲道:
“諸位鄉(xiāng)親!皇甫將軍來信了!”
人群瞬間安靜下來,屏息凝神。
“將軍盛贊我昭武營破羌之功!盛贊我等屯田活民之德!更言我‘官六民四’之制,深合古訓,乃固本強基之良策!”李昭的聲音洪亮而充滿力量,“將軍還說,我等在渭北所為,雖逾常制,然為活民保境,實乃大義!勉勵我等,勿疑!勿懼!砥礪前行!”
“皇甫將軍!” “將軍認可我們了!” 人群再次爆發(fā)出熱烈的歡呼!皇甫嵩的認可,如同為昭武營披上了一層無形的、卻無比堅固的鎧甲!讓他們在這亂世中的掙扎,有了大義的名分!
李昭趁熱打鐵,高舉手臂:“皇甫將軍還言,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今日,我李昭在此宣告!昭武營,將謹遵將軍教誨,于官田中擇良田十畝,試行‘代田古法’!深耕細作,輪替休養(yǎng),以求地力不衰,糧產(chǎn)倍增!此乃我昭武營,立足關中,造福萬民之根基!”
“代田法!” “糧產(chǎn)倍增!” “李公英明!” 歡呼聲如同海嘯般席卷了整個昭武寨!糧食!更多的糧食!這是所有人最樸素的渴望!李昭的承諾,皇甫嵩的背書,讓這份渴望變成了觸手可及的未來!
夕陽的余暉,將曬谷場上金黃的谷堆染成一片醉人的橘紅,也將寨墻上“昭武”二字的旗幟映照得熠熠生輝。李昭站在高高的谷堆旁,望著眼前歡呼雀躍的人群,望著遠處那片承載著希望的田野,胸中豪情激蕩。
八百石糧,是昭武營的第一塊基石。 民心所向,是昭武營最堅固的城墻。 皇甫嵩的認可與支持,是昭武營在亂世中高舉的旗幟。 而“代田法”的試種,則是通往更廣闊未來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