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大人到——"
一聲長喝劃破清泉縣衙的寧靜。楊威手中的毛筆一頓,墨汁在公文上暈開一團黑漬。他抬頭看向匆匆跑進來的鐵牛:"欽差?怎么毫無預(yù)兆?"
鐵牛抹了把額頭的汗:"說是奉皇命暗訪地方,剛到知府衙門就直奔咱們這兒來了。"
楊威心頭一緊。自從瘟疫平息后,知府對他的"標新立異"一直不滿。這次欽差突然到訪,八成與此有關(guān)。
"來人是誰?"
"禮部右侍郎周廷玉,聽說還是內(nèi)閣張閣老的門生。"
楊威手中的筆差點掉落。禮部侍郎,內(nèi)閣門生,這可是實權(quán)派人物!他匆忙整理衣冠,快步走向大堂,腦海中飛速回憶著明代官場禮儀。
大堂上,一位身著緋袍、腰系金帶的中年官員正背手而立,審視著堂上匾額。聽到腳步聲,他緩緩轉(zhuǎn)身,露出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雙目如電,不怒自威。
"下官清泉縣令楊威,拜見欽差大人。"楊威恭敬行禮。
周廷玉微微頷首:"楊縣令不必多禮。本官奉旨巡察地方,聽聞清泉縣近日頗有...新氣象,特來一看。"
那"新氣象"三字咬得極重,楊威背后沁出一層冷汗。他偷瞄周廷玉身后,趙德柱正垂手而立,眼中閃爍著幸災(zāi)樂禍的光芒。
"大人遠道而來,下官有失遠迎,罪過罪過。請大人后堂用茶。"
后堂落座后,周廷玉開門見山:"楊縣令,聽聞你在治疫期間,不行祭祀,不請道士,卻搞什么'隔離''消毒',可有此事?"
果然是為這個!楊威暗自咬牙,面上卻恭敬答道:"回大人,祭祀法事一樣未少,只是下官認為,防疫還需實際措施..."
"荒謬!"周廷玉一拍茶幾,"自古以來,瘟疫乃天罰,當修德省過以感上天。你那些邪門歪道,成何體統(tǒng)?"
楊威深吸一口氣。他知道,此刻一句不慎就可能丟官罷職。但若屈服,今后再有瘟疫,百姓又將陷入危險。
"大人明鑒。"楊威拱手,"下官之法雖不合常規(guī),但確有效果。清泉縣死者不足五十,而鄰縣..."
"住口!"周廷玉厲聲打斷,"你這是在夸耀自己比祖宗法度更高明?"
堂內(nèi)氣氛驟然緊張。趙德柱嘴角微翹,等著看楊威如何收場。
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一個清朗的聲音從門外傳來:"周世伯,何事動怒?。?
眾人回頭,只見一位錦衣公子手持折扇,笑吟吟地站在門口。楊威心頭一跳——是女扮男裝的蘇瑾兒!
周廷玉愣了一下,隨即驚訝道:"你是...蘇家的..."
"小侄蘇錦,家父蘇明遠。"蘇瑾兒從容行禮,"世伯別來無恙?"
周廷玉臉色變幻,最終擠出一絲笑容:"原來是賢侄。你怎會在此?"
"小侄游歷至此,與楊縣令探討農(nóng)具改良之事。"蘇瑾兒看了楊威一眼,"世伯有所不知,楊大人雖年輕,卻學(xué)貫古今。他那防疫之法,其實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只不過世人多不知曉罷了。"
楊威差點驚掉下巴。蘇瑾兒竟當場編出這么一套說辭,更驚人的是,周廷玉似乎買賬了!
"哦?"周廷玉挑眉,"出自《和劑局方》?本官倒要請教了。"
楊威立刻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回大人,確如蘇公子所言。宋代醫(yī)書中早有'疫氣傳染'之說,并提出'避其毒氣'之法。下官不過是古為今用..."
他趁機詳細解釋了隔離防疫的醫(yī)學(xué)原理,并巧妙引用了幾段真正的宋代醫(yī)書內(nèi)容。周廷玉雖為禮部官員,但畢竟學(xué)識淵博,漸漸被說服。
"即便如此,也該先請示上官。"周廷玉語氣已緩和許多。
"大人教訓(xùn)的是。"楊威連忙認錯,"只是當時疫情緊急,下官一時情急..."
周廷玉擺擺手,突然話鋒一轉(zhuǎn):"聽聞你還改良農(nóng)具,推行新法?"
楊威心頭又是一緊。這事若被扣上"擅改祖制"的帽子,同樣是大罪。
"回大人,下官只是稍作改進,提高效率而已。"他謹慎回答,"農(nóng)具形制未變,只是調(diào)整了犁鏵角度等細節(jié)..."
"帶本官去看看。"
楊威暗叫不好。試驗田被毀后,新農(nóng)具只在幾戶農(nóng)家試用,效果尚未充分顯現(xiàn)。若欽差不滿意...
"大人請。"事到如今,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一行人來到城東一戶農(nóng)家。見到這么多大官,老農(nóng)緊張得手足無措。楊威溫言安撫后,請他演示新式耕犁。
老農(nóng)牽出耕牛,套上新犁。隨著吆喝聲,犁鏵輕松入土,耕出的溝壟又直又深。周廷玉仔細觀察,眼中漸漸露出驚訝。
"確實省力不少。"他評價道,"收成如何?"
"回大老爺?shù)脑挘?老農(nóng)跪下磕頭,"往年一畝地打一石二斗麥子算不錯了,今年用了新犁,少說一石五斗!"
周廷玉動容了。作為務(wù)實派官員,他深知糧食產(chǎn)量的重要性。
"楊縣令,此法若推廣,于國于民大有裨益啊。"
楊威松了口氣:"下官正有此意,只是..."他故意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只是有些鄉(xiāng)紳反對,說下官擅改祖制..."楊威苦笑。
周廷玉冷哼一聲:"食古不化!此事本官會向皇上稟明。對了,你那防疫之法也寫個折子遞上來。"
形勢逆轉(zhuǎn)之快,讓趙德柱臉色鐵青。他悄悄退出人群,不知去向。
回縣衙的路上,周廷玉對楊威的態(tài)度已大為改觀,甚至與他并肩而行,談笑風(fēng)生。蘇瑾兒跟在后面,向楊威使了個眼色,示意危機解除。
當晚,縣衙設(shè)宴款待欽差。酒過三巡,周廷玉將楊威叫到一旁僻靜處。
"楊縣令,你是個聰明人。"周廷玉壓低聲音,"以你之才,屈居七品縣令實在可惜。本官可以舉薦你入京任職,如何?"
楊威心頭一跳。京官!這在古代官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
"下官...受寵若驚。"他謹慎回應(yīng)。
"不過,"周廷玉話鋒一轉(zhuǎn),"你那套特立獨行的作風(fēng)得改改。官場有官場的規(guī)矩,太過標新立異,容易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