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有為
一、千里流亡
1937年7月7日,震驚世界的“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一場延續(xù)八年的抗日民族自衛(wèi)戰(zhàn)爭拉開序幕。戰(zhàn)爭初期,東南各省大片國土淪陷,成千上萬不愿做奴隸的人民,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踏上流亡征途,向大后方撤退。
那年夏天,我從安徽省安慶跟隨父母回故鄉(xiāng)合肥東郊榆林張村地主莊園過暑假,當時十一歲,就讀于安慶王家嘴小學??箲?zhàn)爆發(fā)不久,合肥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全家人站稻場翹首西望城區(qū)硝煙時,爸爸憂心忡忡說要逃難去貴州都勻,媽媽懷疑路途遙遠必要性,而我對貴州僅知在祖國大西南偏遠之地。
1937年秋,全家(祖母、父母、哥哥、弟弟、兩個小妹妹和我共八口人 )開啟千里流亡生活。途中經承西、鄂東、武漢、長沙、沅陵、芷江、晃縣,有車乘車、遇水乘船,無車船就徒步,風餐露宿、艱苦備嘗,視戰(zhàn)局緩急走走停停,兩年后于1939年秋抵達銅仁。在縣公館休整時,父母打聽國立三中和國立八中校址,討論孩子讀書問題,經商量改去國立三中所在地黔東重鎮(zhèn)銅仁。
二、孩子們的抗日歌聲
到銅仁后,因爸爸擔心城市遭敵機轟炸,我們沒進城,在南郊謝家橋小集市附近山上回龍寺臨時安頓,山下有不小村寨。
1940年元旦前,村民帶回國立第三中學將在大操場辦除夕晚會、演精彩文藝節(jié)目的消息。從謝家橋到縣城八里路,當晚我跟大人早早出發(fā)去觀看。
除夕晚會在校部大操場舉行,舞臺搭在高中部大樓高臺階上,學生和群眾黑壓壓站滿廣場,煤氣燈照亮舞臺。節(jié)目接連上演,有《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三中附小童子唱《賣報歌》,還有抗日話劇。最后,三中附小幼稚園小朋友表演集體舞蹈《小小游擊隊》,全場掌聲熱烈。
一位女教師用風琴奏《游擊隊歌》旋律,一群四、五歲孩子上臺,邊唱邊做稚拙動作,模仿戰(zhàn)士射擊、鳥兒飛翔,唱“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他們雖唱得不快、動作節(jié)奏遲緩,但嚴肅認真,可愛動人。清脆童聲讓《游擊隊歌》旋律響徹廣場、回蕩夜空。我熟悉此歌,卻從未如此激動,孩子們稚嫩抗日歌聲,唱出民族不屈意志與血戰(zhàn)決心,深深打動我,讓十四歲的我迅速成熟,甚至想奔赴敵后打游擊。
三、我進了國立三中附小
晚會結束,爸爸帶我們連夜回謝家橋回龍寺家,他興奮告知媽媽,國立三中附小是高水平學校,老師多為“下江人”,沒想到偏僻山城有這樣理想的小學。媽媽盼我和弟弟(許有慶 )能進附小,因孩子已因戰(zhàn)亂耽擱兩年功課,不能再延誤。
弟弟吵著要進城上學,我雖裝懂事實則滿心歡喜,深知爸爸會想辦法。次日一早爸爸進城,下午回來說我倆插班進附小的事解決了。原來爸爸會見附小趙廼熾校長,出示全家1938年夏途經武漢時政府救濟機關核發(fā)的“難民證”,為我倆申請入學。因都來自戰(zhàn)區(qū),談話投契,入學沒問題。爸爸還想讓孩子在校食宿享公費,趙校長稱隨家長逃難的小學生附小不能公費,升入中學才行,這讓全家遺憾。奶奶和父母堅持農村定居,我倆進城讀書無處食宿成難題,好在爸爸說已找好臨時住處,寒假后可入學。
1940年春新學期,我和弟弟進三中附小,他插班三年級,我插班五年級。失學兩年后重新上學,我們歡喜雀躍,深知要珍惜讀書機會。起初我們寄宿在爸爸朋友經營的華德大藥房樓上并搭伙,藥房在旅部街,離附小近。暑假后,爸爸顧慮影響藥房老板,又在北門外曹家園(被竹林和桔林圍繞 )找房,房東是姓胡的老年夫婦,我們伙食搭在他家。不久,胡姓夫婦因對弟弟有慶有特殊感情,提出收其為義子,父母愉快答應,拜認儀式后,我也喊他們“干爹”“干媽”,房租和伙食費被取消。
這年冬天,住校公費生穿新棉衣,我倆還穿單薄秋衫凍得發(fā)抖。全家遷居川硐場務農,經濟極端困難,母親為我倆冬衣發(fā)愁時,初冬冷雨里,我倆被叫到校長辦公室。胖胖、慈眉善目的趙廓校長宣布,因家庭經濟困難,經申報校本部批準,我倆享公費待遇,在學校食堂就餐,還發(fā)給每人一套全新黑色斜紋布棉學生裝,當時算很漂亮的冬服。
按規(guī)定享公費應住校內,我們希望繼續(xù)住曹家園干媽家,獲趙校長準許。此后,我倆每天早餐前到校,中午不回,晚餐后回曹家園,在胡家一直住到附小畢業(yè)。
四、我們的校長是狀元
國立第三中學規(guī)模大,分設多個部,校本部辦公樓在旅部街車公館(附小所在地 ),中學主體含高中部(現銅仁一中校址 )、女子部(設于文壇 )、初中部(設于赤帝廟 ),還有師范部、江口分校、江口農業(yè)職業(yè)科,抗戰(zhàn)勝利前夕,國立第二十中學并入。
從高中部、師范部學生到附小“毛孩子”,國立三中上千名學生都尊敬周邦道校長,以他為傲,提起他常說“我們的校長是民國的狀元”。
起初我不懂“民國的狀元”,向同室高三學生王冠英詢問。他解釋,周校長早年求學于南京高等師范(后改國立中央大學 ),畢業(yè)后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三十年代初國民政府考試院辦全國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剛過而立之年的周校長應考,經普通試、??圃嚒⒖谠嚾嗗噙x,憑斐然文采和深厚學養(yǎng)獲總分第一,成民國首屆高等文官考試“狀元”,這考試是國家級最高層次,類似封建王朝“殿試”,稱周校長“民國狀元”不夸張。
周校長擅長書法,運筆行云流水,字體俊逸典雅,類似南??涤袨椋瑫r人推重。他弟弟周邦選是畫家,任教中學部,擅金碧山水和工筆花鳥。銅仁民眾教育館每年辦書畫展覽,校長兄弟作品常列首卷,參觀者贊不絕口。
周校長為人謙恭和藹、平易近人,附小門衛(wèi)兒子說,爸爸每天給周校長辦公室送報紙、信件,校長都會道“謝謝”,身邊人都可見證。
如今,周校長1987年歡度九秩大壽后,1991年仙逝于臺北寓所,享年九十四歲,德高望重。我從臺北國立編譯館校友處接到訃聞時,悲從中來、潸然淚下。當年弟子多已年近或年逾古稀,慶祝55周年校慶時,恭祝老校長靈魂在美麗島地下靜靜安息。
許有為:男,安徽合肥人。1940 - 1945年曾在國立三中附小及初中部讀書。合肥教育學院副教授。曾任中國民主同盟合肥市委員會副主任,現已離休。